问题:
关键词:《礼拜六》,通俗文学,现代性特征,文本创作,历史地位
● 参考解析
《礼拜六》是创办于民国初期的一份通俗文学杂志。杂志从1914年至1923年,先后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终刊,前后共出刊200期,刊载的文本题材广泛、文类丰富,是民国初期一份当红的都市时尚休闲刊物。杂志从1914年创刊至1916年停刊为前一百期,系小说周刊,以言情小说为主体,突出杂志的“娱乐性”、“消遣性”和“消费性”,大量的哀情小说充分体现了民初以感伤遣情为特质的审美情绪,其与晚清“新小说”及“五四”新文学相异质的非启蒙的价值取向历来受到文学史的否定与排斥;从1921年复刊至1923年终刊,为后一百期。后期杂志改版为综合性刊物,以社会小说为主,兼及各种体裁的作品,对各种尖锐的社会问题予以或深或浅的表现和探讨,部分作品甚至表现出与新文学相媲美的优秀品质。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以《礼拜六》为传播载体的“礼拜六派”通过文体、语言、思想内容的改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既表现了他们在传统至现代转变与过渡过程中的矛盾思想、新旧观念、文白互杂的语言,还在晚清新小说的基础上积极译介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中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学丰富多样的创作技巧,并通过借鉴、融合、创新的过程,使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独特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创造出20世纪初中国特有的文学样态,通过翻译和创作的双重努力,使文学在发展的低谷期仍然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现代化特征,并给传统的古典文学一个不失体面的收束,为新文学的开创做出了应有的探索与铺垫。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概述民国初期文学的研究状况及历史评价,然后阐述学界对通俗文学的发展及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对《礼拜六》近百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描述,作为论文立论的基础。
第二章论述《礼拜六》的发展流变。从1914年创刊到1916年停刊,从1921年复刊到1923年终刊,《礼拜六》杂志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外部研究所关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杂志产生的历史影响,还是内部研究所关注的杂志的性质、作家群体的风貌、文本表现出的思想观念、文体特征都表现出前后异质的转变。本章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挖掘与引证,重点阐述了《礼拜六》创刊、复刊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创刊及复刊时的作家队伍、杂志的文化定位,以及停刊、终刊的历史原因。杂志的发展流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现象,它的发展隐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它的变化也潜存着诸多主客观的因素,这也是本章欲加以说明的一个问题。
第三章为文本研究。文本是最丰富、最客观的意义存在,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必然成为研究的主体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礼拜六》的翻译文本以及创作文本中的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从翻译文本来看,《礼拜六》作为继承晚清期刊发展成果的代表性期刊,承袭了晚清以翻译小说为主体的办刊特色,它所刊载的翻译小说,不仅充分体现了民初时期翻译小说的历史特征,而且积极借鉴、吸收、并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历史进程。从创作文本来看,作为晚清至“五四”的一个过渡,在西方文学创作观念及创作技法的影响下,《礼拜六》表现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尽管这些小说在文学类型的划分上还并不成熟,但是多样的文本尝试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面貌,其言情小说以哀婉感伤为特质,表现出民初知识分子特有的伤感、彷徨、失意与无奈的心理特征,也充分表现了民初大批青年男女欲冲破封建制度束缚而不能、追求自由而不得的苦闷的时代情绪;其社会小说也在体现混乱时代社会特征的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因社会动荡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成就不可低估。
第四章评析了《礼拜六》的历史地位,从文学史、编辑学、传播学、史料学等四个角度对《礼拜六》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挖掘和评述。从文学史角度,论文对《礼拜六》发刊词的历史意义、现代性特征、接受学意义、由《礼拜六》看雅俗文学的分化与合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编辑学意义上,论文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多样的用稿制度、首创的周刊形式、独特的专号特刊四个角度切入分析;作为早期的传播媒介之一,《礼拜六》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作为媒介的自身发展上,它的存在还产生了诸多的现实意义;最后,其丰富的文本、丰富的历史内涵体现着丰富的史料价值。
第五章概括描述了《礼拜六》杂志的历史局限。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礼拜六》的历史局限在近百年的文学史中已多有评述,它的消闲、娱乐、消费创作倾向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它自身的文学性,编辑群体和作家们狭隘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他们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不但表现出理论上的匮乏,而且表现为思想上的保守与落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