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

关键词: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喜剧外型,悲剧内涵,晚明进步思潮,传统观念颠覆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文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从两个角度对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展开探讨:其一,李渔的全部三十篇白话短篇小说虽然一般被定位为喜剧作品,但在其充溢着机巧与才情的喜剧外型下,却隐藏着深沉的悲剧内涵。本文结合李渔的人生遭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对读者市场的兼顾,深入分析产生这种“寓哭于笑”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其二,作为一位锐意创新的作家,李渔常有意在作品的题材、立意等方面故作翻案文章,文中时有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本文本着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态度,选择从“女尊男卑”、“化崇高为世俗”两个具有颠覆意义的角度来分析产生这种反传统现象的原因及意义。
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作为绪论,首先对近九十年来学术界关于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研究分三个时间段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阐发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对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悲剧内涵的分析。主要分三节展开讨论,第一节指出李渔早年惨痛的人生经历及自身对封建末世的深刻认识,使得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剧命运产生了深切的同情。第二节,结合李渔的科举情结及不得已托钵官门的经历,指出深沉的身世之感在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中时有闪现。第三节通过分析李渔笔下弱势女子的婚姻悲剧,展现李渔颇为通达的女性观及对女性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李渔白话小说潜在的悲剧内涵。这一认识的获得,一方面超越了作品表面的繁华,触摸到其内在价值;一方面也还原了李渔作为一位封建文人所固有的用世之心。
第三章,通过“女尊男卑”这一非正常现象的剖析,探讨其时封建伦理秩序的局部逆转。指出李渔作品中存在悍妇、能妇两种在家庭内部占主导地位的女性形象,深入总结了造成尊卑倒置的原因。认为就男性而言,自身的慕色本能造成的由爱而怕及治生才能的缺失是造成“英雄气短”的主要原因;就女性而言,道德上的缺陷及个人能力、经济上的优势是促使女性敢于反“卑”为“尊”的主要因素。最后,本章分析了“女尊男卑”现象的意义,指出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李渔有意对传统题材、传统观念进行颠覆以求新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这种乾坤倒置中折射出的时代的新变,即在晚明时代思潮的推动下,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封建伦理秩序在家庭内部出现了局部逆转。
第四章,通过对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文本解读,分析了封建道德观念的社会变迁。在李渔的许多作品中,一向被视为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念(“三纲五常” 观)不再具有指导性,一些具有世俗性的的道德观念成为人们自觉奉行的标准。这一具有颠覆意义的“化崇高为世俗”现象体现了在时代风潮的影响下社会道德观念的新变。本章分为四节,分别从忠、孝、节、义四个角度展开探讨:
第一节,指出在晚明延续至清初的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儒生们不再具有传统儒家所要求的入世精神,转而追求现世的享受。相对于儒家过于高远、抽象的政治要求,这一转变多少还原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二节,指出随着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强大的破坏作用摧垮了传统的孝道观与伦理观,亲情关系发生了变形,这是在晚明思想解放思潮及其余绪的推动下,人的欲望摆脱束缚后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第三节,指出李渔笔下的男女之情具有鲜明的特点——男女之情让位于自然欲求,男女双方并非心灵、情感上的相通,而是色欲上的相互吸引。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当时张扬个性、肯定情欲的个性解放思潮息息相关,也是李渔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体现。
第四节,指出李渔的一些白话短篇小说抛弃了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观,也远离了市民阶层以义为先的价值标准,表现出鲜明的功利化倾向,从而使他的此类作品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感和厚重感。这是他对传统义利观矫枉过正的结果。
结语,通过对李渔其人其作的深层剖析,再度阐发本文的研究宗旨。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