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时空差异,内蒙古自治区
● 参考解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能源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提出以来,就成为各国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成为研究的关键和难点,它决定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
近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本文选取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运用生态压力指数(ETI)、生态占用指数(EOI)、生态经济协调指数(EECI)和可持续发展指数(SDI)四个指标对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时间和空间的评价,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促使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1997~2006年内蒙古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2.8702hm2增长到2006年的7.3791hm2,年均增加0.5010hm2。2006年内蒙古除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外,其他盟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均低于全区人均生态足迹。与1997年相比,2006年12盟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均有增加。其中乌海市的增加幅度最大,阿拉善盟最小,且人均生态足迹最大的乌海市(35.3825hm2)是最小阿拉善盟(3.3125hm2)的10.68倍。
(2)1997~2006年内蒙古人均生态承载力走势基本与生态足迹一致,从1997年的2.0289hm2增长到2006年的4.2078hm2,年均增加0.2421hm2。2006年内蒙古除呼伦贝尔市和阿拉善盟外,其他盟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低于全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与1997年相比,2006年12盟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有增加。其中呼伦贝尔市的增加幅度最大,乌海市最小,且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的呼伦贝尔市(12.7461hm2)是最小乌海市(0.3114hm2)的40.94倍。而作为首府城市的呼和浩特市,其人均生态承载力在1997年倒数第三,在2006年倒数第二。可见,呼和浩特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1997~2006年内蒙古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12盟市中除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外,其他盟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态赤字,且人均生态赤字均具有增加的态势。与1997年相比,2006年12盟市中乌海市的人均生态赤字及其增加幅度均最大,而乌海市在自治区国土面积最小,仅占全区面积的0.15%。如此小的面积要承受如此大的生态赤字,反映出常规能源经济是乌海市的支柱产业。
(4)1997~2006年内蒙古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减少,从1997年的5.7869hm2减少到2006年的3.6844hm2,年均减少0.2336hm2。2006年乌海市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大,表明乌海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这主要是乌海市在发展能源经济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损效应,这种漏损可能与高额的外地资本进入本地投资有关。与1997年相比,2006年内蒙古除乌海市外,其他盟市的万元GDP生态足迹均呈下降的态势。
(5)1997~2006年内蒙古生态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由“稍不安全”上升为“较安全”,除呼伦贝尔市和阿拉善盟外,其他盟市的生态安全等级都很低。与1997年相比,2006年内蒙古除呼和浩特市、乌海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外,其他盟市的生态压力指数均有降低。其中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的降低幅度最大,均降低了0.42,但乌兰察布市生态一直“较不安全”(3级),锡林郭勒盟由“极不安全”(1级)上升为“很不安全”(2级);而呼和浩特市生态压力指数的增加幅度最大,生态一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1级)。
(6)1997~2006年内蒙古生态占用指数逐年增加,由1997年的1.30增至2006年的3.35,由“稍富裕”上升为“很富裕”。1997年内蒙古12盟市的生态占用指数占较低的两个等级,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较贫穷”(2级)外,其他盟市均处于“稍富裕”水平(3级)。与1997年相比,2006年各盟市的生态占用指数均有增加,除阿拉善盟外,其他盟市所处的等级均有上升,占“稍富裕”(3级)、“较富裕”(4级)、“很富裕”(5级)和“极富裕”(6级)四个等级。其中乌海市生态占用指数的增加幅度最大,由“稍富裕”(3级)上升为“极富裕”(6级)。
(7)1997~2006年内蒙古生态经济协调指数逐年增加,由1997年的1.39增至2006年的4.35,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性由“较差”上升为“很好”。1997年内蒙古12盟市的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占较低的三个等级。与1997年相比,2006年各盟市的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有增加,除赤峰市和通辽市外,其他盟市所处的等级均有上升,共占六个等级。其中呼伦贝尔市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的增加幅度最大,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性由“稍好”(3级)上升为“极好”(6级);其次是乌海市,由很差(1级)上升为很好(5级);通辽市和赤峰市增加幅度最小,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性一直分别处于“较差”(2级)和“很差”(1级)的状态。
(8)1997~2006年内蒙古可持续发展指数逐年增加,由1997年的1.09增至2006年的1.74,可持续性由“稍好”上升为“很好”。1997年内蒙古12盟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占较低的三个等级。与1997年相比,2006年各盟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均有增加,占较高的四个等级。其中乌海市的增加幅度最大,可持续性由“较差”(2级)上升为“极好”(6级);其次是鄂尔多斯市和呼伦贝尔市,由“稍好”(3级)上升为“很好”(5级);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由“较差”(2级)上升为“较好”(4级);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由“稍好”(3级)上升为“较好”(4级);呼和浩特市由“很差”(1级)上升为“稍好”(3级);赤峰市由“较差”(2级)上升为“稍好”(3级);兴安盟和通辽市一直处于“稍好”的状态(3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