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动词的论元结构在2-5岁儿童动词理解和习得中的作用

关键词:动词的论元结构,+NP效应,一对一同构映射原则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儿童动词学习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大重点。先前在英语,法语以及其他语言的研究中发现儿童会根据动词呈现的句子结构(动词的论元数量)来解释动词的意义,即“句法步步为营”效应。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空论元结构,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使得汉语和英语相比,句法结构(动词的论元数量)并不能作为判断和理解动词语义的一个明显的线索。本研究考察了汉语儿童是否也会利用“句法步步为营”来解释和学习并记忆动词的意义,旨在探讨动词的论元结构在汉语儿童理解和习得中的作用,考察汉语儿童是否也会利用动词的论元结构(动词的论元数量)这一线索来理解熟悉的动词,学习并记忆新动词的意义。探讨一般语言因素和特殊语言因素在汉语儿童动词习得中的具体作用。
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三个实验:
    (1)实验1考察了82个2-5岁汉语学习者对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的不同的论元结构(1NP,2-NPs)进行理解的区别。实验的目的是考察汉语儿童是否会应用动词的论元结构来理解熟悉动词的意义,动词的论元结构对儿童理解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作用是否一样,儿童对熟悉动词的理解是否存在一定的发展模式。
(2)实验2考察了77个2-5岁汉语学习者对新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论元结构中的意义学习的区别。实验的目的是考察汉语儿童是否会应用动词的论元结构来学习一些新动词的意义,以及儿童对新动词的习得是否存在一定的发展模式。
(3)实验3考察了79个2-5岁汉语学习者对新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论元结构中的意义习得和记忆的区别。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考察儿童对动词意义的学习是否可以进行保持和记忆,这种记忆是否有什么规律。
综合实验结果和有关讨论,本研究支持以下结论:
(1)汉语初学者会依据句子中NPs的数量来改变他们对熟悉动词(不管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意义的理解。儿童的行为与他们的语言输入并不完全相匹配,+NP结构效应与-NP结构在儿童早期(2岁)都出现了而且强度几乎一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NP效应逐渐减小。利用动词的论元结构来理解动词的意义是跨语言存在,但是汉语普遍存在的空论元这一特殊的语言因素影响并减弱了动词的论元结构在汉语儿童(特别是较大的儿童)理解熟悉动词中的作用。
(2)汉语儿童会利用动词呈现的句子中的论元数量根据现实的动作情景来推测动词的意义,汉语的这种大量的空论元结构并不能排除儿童利用NPs的数量来学习新动词的意义。但是空论元结构会影响并减弱汉语儿童利用动词的论元结构这一线索来推测和习得新动词的意义,这对较大儿童的影响更为明显。语言的一般因素和汉语的特殊因素都影响了汉语儿童动词论元结构的习得。
    (3)句子结构(动词的论元数量)为儿童学习和记忆动词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动词的论元结构主要影响儿童对新动词意义的学习,但也影响儿童对动词意义的记忆,儿童在学习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对不及物结构中的动词的意义再认为及物意义有增加的趋势。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