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通货膨胀 王莽 金属铸币 货币名目论 货币经济
● 参考解析
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自古以来,通货膨胀现象都曾对国计民生等方面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在中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则认为:通货膨胀只会发生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发生,金属货币流通的状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其实,金属铸币流通条件下也会发生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存在,世界古代也存在。本文运用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并综合各学科手段,利用新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通货膨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首先,概述了新莽时期四次货币改革的历史。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新莽时期货币的演变、形制、重量都作了一一介绍,并且指出:新莽时期的货币,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实际是前期主要使用“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后期主要是“货泉”、“货布”,其它货币基本上没有普遍使用,至于所谓的“贝货五品”和“龟货四品”,并未投入流通。
其次,先归纳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通货膨胀的理解:首先,他们认为金属货币从古至今一直处于一种不断贬值状态,并且这种贬值的金属货币被各国政府相继使用,来解决面临的财政问题。其次,各国政府常常不顾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疯狂的发行货币。再论述了马克思的通货膨胀观点,指出马克思将贱金属货币认定为货币符号,与纸币性质类似,也会发生通货膨胀。然后对苏联学者观点的理解,指出他们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其观点处于一种矛盾状况。他们一方面认为贬值的金属货币就是一种货币符号,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纸币才能发生通货膨胀,殊不知纸币也是一种货币符号。最后介绍现代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解释认为通货膨胀就是物价的持续上涨;一种解释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的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的结果;第三种是将二者综合,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而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上涨。
第三,因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的发行量远远大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故通过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粮食价格的变化和货币贬值程度三个方面,考之史籍,结合地下资料,说明王莽时期确实出现了货币供给量远远大于当时货币的需求量。通过计算,还表明发生的是恶性通货膨胀。
第四,古代文献所见的通货膨胀一般都是严重的,或是恶性通货膨胀,其危害性是公认的,王莽时期就是一例。本文以“三角形经济结构”模型为框架,从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和国家三个方面分析王莽的通货膨胀对三者的危害,指出其危害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必然导致全社会的反对。最后指出,这次通货膨胀对东汉的货币政策、货币思想,乃至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五,分析了新莽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从西汉中后期以来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当时留给王莽的是一个烂摊子,王莽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将这个烂摊子修补好。但王莽并没有做好这个救世主。再从新莽政权的财政收支及应对方面来说,其财政收入与前代相比大为减少,但其开支大大增加。为了解决巨额财政赤字,王莽只得疯狂发行货币,用通货膨胀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且王莽的性格,他盲目法古,性格多变,意志不坚定,导致其多次变更币制;他接受货币名目论思想,违反货币流通规律,强调君主和政府的作用,疯狂的发行货币。
第六,王莽的货币改制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其统治后期,也曾试图缓解通货膨胀。王莽政权覆灭后,刘玄的更始政权、割据四川的公孙述都发行了货币。其发行五铢钱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但无形之中又为五铢钱的恢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东汉建立后,刘秀通过消灭割据,实现统一;恢复生产,与民休息;选用良吏,提倡节俭;释放奴婢、囚徒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于建武十六年恢复了五铢钱制,通货膨胀基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对金属货币主导下的货币制度发生通货膨胀进行总结,认为中国古代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主要通过降低货币成色、减轻货币重量、增加货币发行规模三种途径来实现通货膨胀,以求解决面临的经济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