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刊Pride and Prejudice的两种中译本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 文学翻译; 偏见;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阐释学是一门探索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在二十世纪60年代被大家所熟知。它经历了从传统阐释学逐渐发展到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漫长过程,而传统阐释学是从圣经的翻译开始的。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偏见”和“视域融合”等概念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并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阐释的前提,不管什么类型的翻译,都涉及对原文的理解与解释。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而且理解的历史性又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哲学阐释学放弃了传统阐释学中的对文本作者本意的刻意追求,更为注重的是理解的历史性。这种理解的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文本和主体都有各自的“视域”,因此,理解就是文本所拥有的诸过去视域与主体的现在视域的叠合,也就是伽达默尔所称的“视域融合”。
  阐释学与与文学翻译研究之间有着本质联系。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译论关于作者至上的偏见,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认为文学翻译即阐释,而这一阐释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文学作品和译者有着各自的视域,不同时期的作者带着自己的视域(包括语言、文化等)去理解和翻译作品,实现了阐释的多样化。因此文学翻译的过程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又是阐释的过程。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被大家广为人知并且深受大家喜爱的一部小说,而且被很多翻译家翻译过。作者选择了其中两位翻译家翻译的译本,一位是王科一,另一位是孙致礼。由于两位翻译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他们的译本也肯定带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试图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来分析和研究王科一和孙致礼两位翻译家的中译本。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论述了翻译与阐释学的关系(包括阐释学发展的简要回顾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个重要观点),并介绍了阐释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系。第三章简要介绍了奥斯汀的生平,《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和风格特点以及两个中译本。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结合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偏见”以及“视域融合”等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第五章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这部分作者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作品会出现不同的译本,我们不能单纯以好坏对其进行评价。译者必须要开阔自身视域,消除不好的偏见,才能挖掘出原文本的真实含义,达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最大限度的视域融合。ñ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