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明清小说中的“帮闲”形象研究

关键词:明清小说,帮闲,篾片,寄主,主顾,市道交,道德品质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帮闲篾片”是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的一“群”独具面相的人物类型,学界对帮闲的注目始于鲁迅先生,先生《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等几篇文章都是帮闲论述文章中的扛鼎之作,但对文学文本中帮闲的研究却并未因此而掀起热潮,研究此类人物的论著也寥寥无几,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有学人关注这一领域,迄今为止,研究古代小说中帮闲的专题论文不过二十余篇,没有研究专著出版,而且大多围绕著名作品如《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等小说展开。另外,有很多研究者在其论文、著作中有部分章节涉及到了帮闲,并有一定程度的分析,但都不是专题研究。正是有鉴于此,本文拟扩大文本范围,从人物塑造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入手,对此作专题研究,从多个角度彰显其存在的独特性和现实性,并企图以此填补硕士论文在帮闲研究上的空白,丰富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十一节。
第一章,引言,主要是对帮闲研究现状的概述和本论文研究框架的介绍。正因为从整体上看,帮闲研究显得单薄,所以本文的选题才凸显出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就本文的研究方法而言,主要采取人物塑造和文化内涵两大分析路径,力求紧扣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角色,作多重视角的观照和阐释,避免架空立论,做到言之有据。
第二章,是对帮闲篾片的涵义、源流和存在原因的探讨。通过各种文献资料和文学文本对帮闲的阐述、定义,在比较中廓清帮闲的涵义。帮闲就是用各种手段侍奉寄主,主要陪寄主消费、消闲或取乐,并且从中获得一定好处的无业游民或文人。帮闲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受寄主扶助或豢养;二、主要帮寄主的“闲”。本章还追溯了帮闲的源流和演变过程,帮闲主要从门客、无业游民中演化而来,从“门客”到“奴客”再到“清客”、“帮闲”;另一条路线是从“游民”到“妙客”,到“闲人”,直至“清客”、“帮闲”。
第三章,着重考察了《都城纪胜》和《梦粱录》对“帮闲”的记载和分类,并将《梦梁录》七种分类的标准和行为特点以列表的方式一一作了明示。古人的分类标准明确,但内容有交叉重合之处,为了使分类更科学、合理,本文在此基础上,明确划分标准,采用阶级地位高低、帮闲文化修养高下以及帮闲所作所为三个方面的标准互相补充的方法对帮闲重作分类。按照主顾阶级地位的高下,可将帮闲分为两大类:世家帮闲与市井帮闲,其中世家帮闲又包括高级清客与低级清客;而市井帮闲则包括“老白赏”(即“陪白相”)、“涉儿”、“厮波”、“习闲”和其他帮闲,共计五类。
第四章,是对帮闲存在状态的分析。本章着重从帮闲技巧和行为品格两个方面入笔,对之作出描述。首先,帮闲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为精逢迎,此为帮闲求得生存的主要技巧;二为善帮衬,指帮闲能起到“鞋之帮,衣之衬”的作用;三为件件熟,谓帮闲对各色技艺精通,同时和社会各色人等(大老官、游船戏子、商人、私窠小娘、箫管唱曲的朋友等等)相熟。其次,帮闲的品格如果用古人的比喻来形容,“菟儿丝”和“曲蟮”是两个最适合的比喻了。本文在此基础上,另加一“贪吃喝”,这三者,分别体现了帮闲的三种品格:“菟儿丝”指帮闲擅长“粘”、“缠”;“曲蟮”指帮闲如蚯蚓一样“杀之无血,剐之无肉;要长就长,要短就短;又会呵脬,又会唱曲”;“贪吃喝”指帮闲贪求满足口腹之欲。
第五章,是对帮闲的交往原则和道德品格的进一步发掘和分析。首先,“市道交”是帮闲与寄主的交往原则。所谓“市道交”,是指有帮闲对寄主“有势则就之、无势则去之”的相交原则,简言之,即势利之交。其次,帮闲的道德品格中的“恶”主要表现在无耻之极、贪财和撞骗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帮闲受批判的原因及受惩罚的轻重程度。最后,探究帮闲和权门、市井文化的孳生、依存关系,并认为,只有帮闲生存的土壤彻底消失,才能完成对帮闲的拯救。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