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治理,乡村建设运动
● 参考解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立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中在总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农村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乡村治理。1840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政府的腐败,乡村问题日趋严重。及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的打击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使农村社会矛盾异常激化。同时国家的权力下沉,从农民身上汲取应付战争和推进现代化的资源,地方豪绅也通过土地所有权加重了对农民的压榨,致使农村社会濒临破产的境地。对此,一些有志之士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开始,通过进行乡村治理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解决,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今天我们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期,国家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途径从农民身上汲取现代化资源,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而广大农村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徘徊不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贫穷落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改革之路异常艰难。“三农”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发展缓慢也成为阻碍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长期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依然存在。民国时期(1912-1949)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时间,但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深刻变化突出反映在民国时期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选择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的研究,在乡村治理的先行者的智慧中找到一些可供参考的东西,为我们当代的乡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民国时期乡村治理不仅是主要针对农村现状进行的局部治理,更是对当时社会进行改造的一种尝试,虽然这些试验大多都失败了,但是对中国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本文选择农村治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的研究,为我们当代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近代中国乡村治理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状进行分析,理出乡村治理兴起的原因;二是对乡村治理的主要理论探索,主要有两方面以梁漱溟为代表的 “正统”派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派的观点。梁漱溟等人希望再不触动政治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乡村建设运动来改变中国现状;而毛泽东等人则是从革命者角度出发,通过发动农民革命,废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彻底解放农民,使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改变整个社会。三是论述了各个派别乡村治理的实践活动。四是通过对近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研究,论述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