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顺应论,《黑奴吁天录》,林纾,语境,动态
● 参考解析
林纾是近代中国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开拓者.他不懂西文,从作品的选择到对原文的理解都取决于与他合作的口译者. 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增补删节.鉴于此,人们对林纾的翻译褒贬不一。从传统翻译理论看,林纾的翻译算不上好的翻译,因为它不忠实于原作。他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不忠实的翻译,在当时的中国却深受欢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并且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不容质疑的事实是传统翻译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弗舒然(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为这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语用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翻译,跨文化等学科,为这些学科提供了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在其《理解语用学》一书中提出了“顺应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就是不断做出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选择,这些选择涉及到语言的方方面面,包括语音/因位,语形,句法,词汇,语义等. 该理论认为翻译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动态的选择与顺应的过程。在此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有关讨论将在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两个层次展开。用这种方式,很多翻译中争论的焦点,如归化与异化,忠实与叛逆便能迎刃而解。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作者选取了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中的例子,从语言外和语言内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终得出的结论:翻译中充满了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译者可以根据顺应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某一种翻译策略。译本是译者动态顺应和选择的结果。因此,用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评价一个译文的好坏是不合适的,只有对原文的结构,翻译目的,社会背景,文化需求和读者期待等因素都顺应的译文才可以算得上好的译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