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归寂”与“主静”——从聂双江与罗念庵来看江右王门良知学的分化与走向

关键词:聂双江,罗念庵,良知,工夫,归寂,主静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摘 要
阳明逝世后,王门弟子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讲学运动,阳明思想也因之广泛传播,然而由于王门弟子的不同理解,阳明思想在传播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对于良知本体而言,阳明弟子大体没有异议,但对于如何致良知,却有不同的看法。阳明后学的争论焦点转移到了工夫论问题上。
聂双江和罗念庵是阳明弟子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两个学者,其思想在阳明良知学的发展中有着独特地位。阳明良知学所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心理为二,在阳明提出良知学说实现了心理的合一之后,阳明弟子围绕着良知和致良知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聂双江和罗念庵就是这其中的两位。聂、罗二人对于良知并无异议,但是他们都更注重自身体悟,良知学在他们是自得之学。聂双江主张“归寂”,复归本体,认为格物是致知的效验,通过主体警觉,时时刻刻注意是否逾越道德本体,形成一种自觉。这种敬的工夫具体入手处就是静坐,通过静坐消弭习气,然后见良知本体。双江反对将本体与工夫混作一谈,其特色在于强调复归本体的工夫。罗念庵“主静”,以万物一体之仁作为良知,反对见在良知,认为良知本寂,良知发用不像良知那样完足,要把本体和工夫分别开。念庵的特色在于强调静,通过静来去除私欲。念庵的另一特色在于认为致良知的工夫不能在言语上求,而要真真切切的去致知。聂、罗二人所强调的都是良知本体的存养,也就是所关注的是工夫。因为在聂、罗二人看来因为心体至善,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却不免受到习气的遮蔽,因此当下的意念主张未必是至善心体所发。所以应该采用静坐的方法,使欲念习心逐渐消退以至于无欲,良知心体也经由存养而朗现。聂双江、罗念庵分别从各自亲身体验的角度对阳明学的主要观点良知、致良知进行论述,并且对其所处时代流行的“见在良知”观点进行了批判。其学说宗旨分别为“归寂”、“主静”,突出了“寂”和“静”的本体地位,重点在于通过切实的致知工夫来彰显本体,其意义在于通过严辨知觉与良知、理与欲混淆的功夫,揭示出复归本体的重要性,既是对阳明良知学工夫论的发展,也是对王学流弊的补救。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