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描述性翻译,赞助人, 诗学, 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
● 参考解析
摘 要:本文就玛格丽特的《Gone with the Wind》的两个中译本从描述性翻译研究视角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介绍图瑞的译入为导向的翻译论和勒非弗尔的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论并且采用了描述性的比较分析法,以期通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来解释译本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在译者的翻译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两个译本一个是傅东华1840年的译本,另一个是陈良廷1990年译本。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间相隔近半个世纪。本研究强调译本的历时差异并探索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绍了《飘》的原著和它在中国的翻译,以及国内对其中译本的研究情况。然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者对本论文的理论框架做一介绍,作者首先回顾了描写翻译学的发展过程,着重阐述了霍姆斯,图瑞和勒非弗尔的基本观点。然后从中概括出本论文的两个主要理论视角,即:图瑞的以译入为导向的翻译论和勒非弗尔的以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论。
第三章对两个译本进行语言及文化两个层面的比较,对两个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语言方面主要涉及到词、句、篇章的再现,文化方面主要涉及一些宗教,文化意象以及审美观点的差异。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造成这些差异的背后的潜在原因进行剖析,指出社会历史背景、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及不同的审美观和诗学观,赞助者的意志等外部因素,译者本人如对原著的评价,翻译目的,译者的个人经历等的内在因素都是造成译本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作者意在说明翻译是如何被社会,文化和历史所影响,反之亦然。
第五部分总结:基于以上的研究,作者得出结论。通过对两种译本的比较,作者建议对较久以前出现的两个或多个译本的研究,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进行讨论而不考虑它的文化方面;译者在不同时期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影响,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而呈现出不同的译本。
通过比较分析,描述翻译方法论的有效性得到了揭示和论证。
关键词:描述性翻译,赞助人, 诗学,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