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山东省,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区,GIS栅格法,城市整合
● 参考解析
城市是区域活动的中心,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集聚体。同时,每个城市又构成一个经济系统,成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自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以来,中心城市及其腹地的相关研究就一直是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若干中小城市、众多的城镇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经济区域形成的城市经济区不仅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载体和基本单元,而且其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与辐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整合周边近域城市形成分工明确、职能清晰的城市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选取山东省城市经济影响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区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发展演变及其各阶段的特点,探讨演进机制与趋势,提出未来正向演进对策,在理论上可以丰富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在实践上对于研究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作用。
本文运用城市体系、城市职能、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区以及城市整合等相关理论,采用系统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比较与综合的研究的方法,首先划分了山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阶段并探讨了各阶段城市体系结构;其次建立多指标体系,计算各中心城市的综合得分,并运用ARCGIS栅格法确定了其经济影响区的范围,进而探讨了城市经济影响区的格局变化及影响机制。最后,在此基础上,将山东省划分为5个城市经济区,并针对各城市经济区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的整合模式。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山东省1978-2006年的经济发展划分为1978-1989年,1990-1992年,1993-2002年,2003-2006年四个阶段。指出突变点为1989,1992,2002,2006年,并将山东省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城市体系发展呈现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大城市非农人口绝对数量增加大,中小城市发展迅速,非农人口增加倍数多;城市体系始终以首位分布形势稳定的发展,未发生明显的类型的转换;城市规模呈整体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
(2)建立了多指标体系对城市中心性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确定主要年份中心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应用探讨山东省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变化格局。研究发现:山东省城市经济影响区变化呈现一下四个趋势:①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②半岛城市影响区逐步兴起;③各城市之间差异性拉大;④效益与公平出现动态调整。
(3)城市经济影响区的格局变化是一个包含多种流要素(物质流、信息流)的相互运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本文分别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自然与区位因素等方面论述了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变化机制。
(4)在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基础上将山东省划分为济南城市经济区;淄博-东营城市经济区;济宁-枣庄城市经济区;青岛城市经济区;烟台-威海城市经济区5个城市经济区。从城市间与城市内部两方面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的整合模式,并提出了济青聊、日荷、京沪、沿海四条区际联系通道。
本文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在经济区边界的确定上,建立多指标体系,并用最短交通路径取代直线距离,用综合得分作为核心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以ARCGIS栅格法得出经济区的范围,以期打破行政区经济模式,向城市经济区转变。
(2)诸多学者对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了研究,但对鲁西南地区的研究明显缺失。本文在划分城市经济区的基础上,注重了各城市群之间的整合联系,并提出了日荷、京沪区际通道以联系半岛城市群与鲁西南地区,从省域范围内对城市进行整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