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基于GIS空间可达性分析的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关键词:区域空间结构,交通可达性,城市影响范围,陕西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区域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区域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不同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不同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从而区域发展过程呈现出特定的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同时空间结构优化又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交通格局的变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转移是推动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力量。所以开展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近十年之际,本文选取西部特征省份陕西省作为研究区。第一步,对区域空间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应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分析了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格局变化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修正的胡佛概率模型计算研究区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应用引力模型比较了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弱。第二步,选用人均GDP指标采用样条函数法生成经济格局表面,结合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第三步,将空间结构点要素、线要素及经济空间结构格局进行空间可视化叠加,尝试通过GIS技术方法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可视化,以分析研究区空间结构演化规律。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陕西省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
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关中地区向两翼逐渐减小态势,陕南地区交通可达性优于陕北地区。时间层面上,交通可达性不断提升,各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明显缩短,这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创造了条件。同时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不大,这主要是由于交通网络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2)陕西省中心城市腹地范围演化特征
关中地区城市辐射范围最大,对两翼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西安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城市,辐射范围最大,形成一统独大的局面,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所以中小城市发展要发挥自身的经济优势,如人力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加强中小城市的扩散能力,推动陕西省区域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3)陕西省中心城市间相互作用演变特征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关中地区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最密切(联系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西安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西安同陕北、陕南各城市之间联系明显加强,呈现出较强的带动作用。从各城市间的联系可看出陕西省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向平衡趋势发展,但要最终实现平衡状态仍任重而道远。
(4)陕西省空间结构格局变化规律
陕西省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关中集聚性,陇海线是研究区发达带的集中分布轴线,到2006年陕北长城沿线成为继关中陇海线后出现的又一发展轴线;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区域空间结构格局发现,陕西省空间结构呈现出由空间集聚向空间分散发展的趋势,1994-2000年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分散发展趋势明显,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呈现跨越式减小,但幅度不大,说明陕西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改观,但不是很明显。
(5)陕西省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生产力发展、区域发展战略转移、空间可达性提升及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新是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进的主要因素,分析后对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以下建议:以关中陇海线为依托,提升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陕北长城沿线经济发展带的隆起;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改观一统独大的局面,优化节点空间结构,构建多增长极;轴线优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
(1)充分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其能从空间角度对陕西省空间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
(2)为能采用GIS方法进行分析,将区域空间结构概念理解侧重以下方面:经济客体的大小及其辐射范围,经济客体之间、经济客体与服务设施之间相互作用。具体实现时主要分析陕西省交通可达性、中心城市地位大小、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弱及区域经济格局,以此为基础分析陕西省空间结构演化规律。
(3)重点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空间结构要素和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不同地区确定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并为各区域发展提出了建议。
(4)具体技术层面上,①为实现高速公路的封闭性,在其周围设置缓冲范围并赋高值,从而仅在高速公路路口和高速公路与低等级公路的交接处才能进入公路系统。②对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进行改进,将中心城市辐射范围(面积)作为城市规模的表征,这样更能反映城市地位的高低。③采用样条函数法生成经济空间格局,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以确定陕西省发达经济带。④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将栅格表面映像为图的结构,并采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确定每个栅格到指定中心城市的最短距离,从而确定每个栅格所属的城市范围。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