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目的论 Gulliver’s Travels 目的读者 文本意图 目的论三原则
● 参考解析
摘 要:《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杰作。作者乔纳森斯威夫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挪揄英国的社会现实。此书自出版以来,各界对于此书的辩论一直持续不断。文学评论家就此书的艺术特点,潜在文本,此书的文本类型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而社会学家则对此书中映射的社会主题,比如作品中隐含的启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道德倾向,斯威夫特眼中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慧洇国”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仅1945至1985年,就有近500部书籍和文章是研究《格列佛游记》。在翻译学领域,如何定位《格列佛游记》的文本类型这个问题,一直成为困扰文学评论家以及翻译学家的一个问题。有些评论学家认为它是政治讽刺小说,或描写道德寓言的一部著作。有些评论学家则认为此书应定位为具有魔幻色彩的童话故事,是作者对格列佛一个个梦幻般旅程的描述。文本类型的不同定位导致了在中国出现了对《格列佛游记》阐释的不同版本。
《格列佛游记》自译介到中国以来,已经有数十种不同版本的译作。有些译者把原作翻译成一部饱寓讽刺和批判的作品,旨在让许多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了解和品味英国讽刺小说的价值。而有些译者则意图译介原作中魔幻,童话的色彩,格列佛旅途中所遇到的奇人轶事,让中国的儿童读者感受斯威夫特奇特的想象。事实证明,不同的译作版本受到各自读者群的好评和喜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味的追求原作和译作的对等是行不通的。相反译者对目的文本类型,目的文本的目的和目的读者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才可能译出好的作品。这正是汉斯-费梅尔所提出的目的论的理论核心。
汉斯-费梅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的目的就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下把原文本的文本效果传达给目的读者,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这一理论为翻译学提供了研究翻译的新视角,使译者走出了直译和意译的两难选择。
目的论认为,目的文本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如果目的文本的目的与源文本的目的不一致,则翻译的标准不再是与源文本的对等程度而是实现目的文本的充分程度。即译者有权并且应该对源文本进行改动以充分实现目标文本的目的。而决定目的文本目的的则是,目的文本类型的定位,目的读者,目的文本发起人的意图等等。因此,笔者运用目的论对《格列佛游记》的两种不同的译本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中选用了两个译本。第一个译本是由译者张健于1948年所翻译完成的,这个译本是为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所译介的政治性讽刺小说。另一个译本则是由教育部发起译介的,并被作为初中学生(12-15岁)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译介的。这本译作是由中国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主编,徐崇亮和王姬萍在2008年合译完成,是目前最新的《格列佛游记》的翻译作品之一。
论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格列佛游记》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其目的是一则证明目的论对译者指导的有效性,二则说明译者在翻译多层次文本(既有成人文学成分也有儿童文学成分)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成功完成既定的交际目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