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基础设施,供给主体,协作
● 参考解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举措。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城乡统筹发展为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
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格局和不同的城乡财政政策等原因,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已构成了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供给问题;在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下,各供给主体应提供哪些的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中应通过什么原则来协调和平衡各供给方的利益并保证其充分的供给。本文讨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为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有效而充足,必须要有成熟的供给主体,而政府、私人、第三部门等集团组织构成我国农村目前基础设施的多元化供给主体;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我国西部农村的公路交通和水利为例,依据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和各供给主体的优势进行分析,构建多元化主体的供给协作的关系,并提出构建和谐协作的机制、原则和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各供给主体间协作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研究完善和发展公共产品理论,也有助于为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和管理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再有,以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间的协作为例,对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对于协调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如何有效供给,协调各供给方的利益,对于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西部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长远利益。
文章首先是对这一题目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开始,并对国内外学者在本问题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其次是对其主要的公共产品的一般理论进行概述,从公共产品涵义和特性、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公共产品供给一般理论、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理论来作为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再次是综合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到人民公社时期,再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以及税费改革对其的影响,最后是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结构;接下来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间的协作,以西部农村公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为例,并着重分析其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间协作状况,以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最后是建立多元供给主体的和谐协作的格局。从建立其供给主体间的和谐协作格局的机制、原则着手,提出各供给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建立供给主体间的协作格局的措施,以此来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改革并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