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社区政治,国家政治,互动,社区组织,社区参与
● 参考解析
本论文以社区政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性空间,以社区政治与国家政治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的新视角。在吸收社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社区政治的概念和内涵,深入剖析了社区政治与国家政治间的互动关系。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提出,研究城市社区政治及其与国家政治的互动,揭示其生成机制、行动逻辑,分析社区场域内伸展成为公共问题的基本要素和制度诱因,证明其展示出的公共政治价值,是理解社会变迁轨迹,解释政治运作规律的重要视角。本部分还提出了关于社区政治理论的解释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正文共七章。第一章《国家主义体制下的单位社会及其“社区的政治”》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中城市基层的单位社会。主要是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社区政治兴起的深刻背景,从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解释“国家一元化结构”的特征,进而分析“国家一元化结构”与计划经济的内在联系,再进而剖析“国家一元化结构”的微观基础,研究“单位”与“单位制”、传统街坊社区衰落与居委会“行政化”过程,以及它们与“国家一元化结构”的关系,最后得出给论即“国家一元化结构”是计划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对市场、社区的吞噬,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绝大部分资源的控制和配置权,国家对社会生活实行了全面干预与控制,形成了总体性的社会体制。在这种调控体系下,单位社会表现为“社区的政治”,而非“社区政治”。
第二章《体制变革中社区政治的兴起》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基层体制改革的演进路径,分析“政企分开”与国家、市场分化的原因和现实过程,将社会看成是由国家、市场、社区三个子系统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并从功能等方面分析了国家、市场、社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由此形成单位制的弱化与城市社区社会功能的提升,进而揭示20世纪90年代末期社区政治兴起的直接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社区的功能与变迁,提出了社区政治的含义与构成,认为:社区政治是指一定地域的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的社区成员和组织,以利益关系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结构性驱动力,以社区公共权力的运行为核心话语,以法治为必要保证,构建城市基层政治秩序并建设和发展该共同体的民主政治的过程。并探讨了社区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联和区别。
第三章《社区政治中的利益博弈与资源配置》以社区政治的逻辑起点——社区场域内的利益分析展开。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使得社区公共利益缺乏生成的空间,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城市社区政治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合作互动,共同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社区政治中的利益主体在应然层面上有四大利益主体(政府、居民、社区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彼此之间既存在各自的利益需求,也产生了大量的利益矛盾。利益分化越是拓展,人们越是需要形成共同利益的均衡点。社区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一致性与矛盾性,使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应强调国家和社区之间的良好合作。由于社区利益主体在利益博弈中的非均衡性,造成了社区利益整合的张力,由此需要在社区这个各个利益主体实现其目标的行动场域中,通过社区动员、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使不同利益、不同行业、不同角色的社会人群得到新的整合,形成对社区公共利益的自觉认同,形成具有归属的“共同体”。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践同样对中国城市传统的总体性社会造成了冲击,改变了社会资源的分配路径和结果。社区资源的整合是城市社区利益满足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社区内外的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特别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需要,最终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需要在市场化与契约化的取向上完善社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以社区资源的共享为主的资源整合机制。
第四章、第五章着重分析了社区政治中的组织与权力,这一社区政治的核心问题。第四章《社区政治的组织架构:多方参与的治理场所》从社区组织是整个社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区政治过程的载体和实现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角度展开分析。在我国的社区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组织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的上海模式、合作性的江汉模式和自组织的沈阳模式,三种模式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如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及组织主体责权划分不明、社区认同感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社区组织架构主要涉及到社区组织的角色定位和与国家政府间的关系问题。由于社区多元的需求结构与单一供给主体供给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应当建立起以参与各方功能藕合为基础的,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多元参与的社区组织架构。社区组织应扮演社区资源的调动者、社区服务者、社区中介者和社区的协调者等角色。随着社区中多元化的组织开始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来,需要对现有的组织关系进行协调,社区治理方式呈现出控制性治理到协商式治理的转变。正是在社区组织间的互动过程中,不同的行动者依据对方的行为不断改变着进一步的行动,从而建构着当代城市社区的组织间关系。第五章《社区政治的中枢系统:社区权力及其配置和运行》探讨了城市社区公共权力的来源与性质,社区自治权力与国家政治权力的关系,以及社区权力配置和运作。社区政治的中枢是权力问题,权力通过组织运作并依靠制度规范。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社区公共权力的性质、作用范围、作用方式和结构形式的界定,确保城市社区自治体制能纳入国家宪政体制和发挥社区的自主性,即社区公共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机制在适应城市社会变迁和未来发展需要条件下的合法性和民主性的问题。
第六章《社区参与:社区政治的结构性驱动力》探讨了社区参与是社区政治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规模、效度和制度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政治的整体变迁与目标模式,以及社区参与作为基层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将是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结构性驱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对社区参与和国家政治间的互动进行了类型学考察,主要体现在社区选举、“民评官”和居民听证等方面,体现了社区居民与国家政治间的刚性互动。最后对社区参与创新和发展的空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法治进程中社区政治秩序的重构》是全文的逻辑归宿。城市基层社会的变迁必然伴随社区权威与秩序的重构。从国家与社区的关系看,秩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社区内在力量形成的内生性权威和依靠这一权威力量整合社会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一是由外部的国家力量加之于社区的规定性权威及依靠这一权威力量整合社会所形成的建构性秩序。城市社区场域内,在现有国家治理所允许的范围内自行发育,试图借助国家体制的认可和默许为自己的活动获取某种合法性,进而使其社会性表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内生秩序与国家法秩序之间行程了一定的互动和张力,共同建构着城市基层社会的新秩序在社区秩序的调适,能够促进法治功能的实现,促进法治秩序的确立和和谐社会的形成。
结语部分总结了前面研究的发现,集中探讨了社区政治及其与国家政治的互动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其中突出强调了社区政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深远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