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太虚,道体,心体,性体,道德创造,尽性
● 参考解析
张载作为北宋理学奠基人、关学领袖,其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张载身后,对于其学说的研究和诠释一直绵延至今。但由于张载哲学涉及的范围太广,其语言表达又偏于艰涩,所以造成学者们理解上的困难,以致众说纷纭,难有定见。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在其代表作《心体与性体》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并作了新的诠释。他对张载哲学思想的诠释异于大陆主流,具有独特性,开创了新的哲学理路。有鉴于此,本文拟对牟宗三对张载哲学思想的诠释作一研究。
张载在《正蒙·太和篇》里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四句可谓是张载哲学的总纲领。前两句讲“天”与“道”即天道论,后两句讲“性”与“心”即心性论。本文根据张载的四句纲领,将牟宗三的诠释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牟宗三对张载天道论的诠释。张载的天道论是立足于易学背景的,牟宗三在诠释时做到了一以贯之。他重点诠释了张载天道论的重要命题“太虚即气”,认为“太虚即气”是指太虚虽不同于气,但也并不离于气。太虚与气体圆融地不即不离。太虚是体,气是用。气在太虚之神的妙运下活动,气与太虚圆融无间。
第二部分是牟宗三对张载性论的诠释。张载从太虚与气处讲性,提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而牟宗三对这一命题有所批评,认为它是“滞辞”,是“不谛”之说。牟宗三从太虚神德处来解释张载所讲之性。他将活动性赋予性,认为性是作为性体出现的。性体纯然至善,有道德创造之用。
第三部分是牟宗三对张载心论的诠释。牟宗三对张载心论的诠释也是从批评开始的。他认为“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一命题同“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一样,都是不的当的,是不精熟之滞辞。他由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一命题的批评展开了对张载心论的诠释。他认为,性之名既是就太虚寂感之神说,则心之名不可能由性别有所合而立,性体寂感之神之灵知明觉或虚明照鉴即是心。所以牟宗三解释张载所讲的心为寂感之神之灵知明觉,此寂感之神是性之名,性之名之所以立是就太虚的寂感之神处言。牟宗三视心是此寂感之神之灵知明觉,故心性合一,心体与性体完全成立。所以,牟宗三认为,心也有道德创造之用。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牟宗三对张载哲学思想的诠释有其重要贡献,但也有不足之处。贡献有两点:第一,牟宗三是立足于整个中国儒学的思想背景,结合先秦儒家的思想和典籍,对张载哲学思想的渊源进行说明,对张载在哲学上的地位重新给予定位,摆脱了自程朱时起对张载的偏见。第二,牟宗三结合康德的道德心性论来解释张载哲学思想。牟宗三认为,张载的天道论与心性论是通而为一的。从天道论说到心性论,不过是同一事之内在化与具体化。张载所讲的心性能起道德创造之用,张载哲学是通过心性来完成的。牟宗三的诠释主观面极重,这是他对张载哲学的诠释的一大特色。不足之处在于:牟宗三想建立道德的形上学,所以在诠释张载哲学思想时,不自觉地就道德形上处言,认为张载哲学中的心、性能起道德创造之用,这是不符合张载原意的。
本文结论:太虚是最高层次的概念,是万物生成的终极根源。道和性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性只是万物生成的现实根源,并不是终极根源。张载讲性,只讲了性能给道德实践提供依据,并没有讲性能创造道德。张载讲心,只就大心处言,以心体物。心并没有道德创造之用。道德不是创造出来的,它是先天地潜存在性体中的。道德的实现就是尽性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可见,心性不能起道德创造之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