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
● 参考解析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农村劳动者从业结构。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总结国内经验、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陕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业结构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提出在退耕还林(草)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并以榆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各市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本文以退耕还林(草)下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通过对陕西近十年来退耕还林(草)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提出退耕还林(草)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将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以第三产业为经济新增长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陕西地区结构调整的战略,即城镇化战略、林草业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养畜业的规模化经营战略,逐渐变革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现状,在推动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陕西省各市区的自然禀赋和退耕还林(草)后产业结构的特点,本文得出陕西省各市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关中地区的都市依托型农业、工业配套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试验型农业,陕北的健康生态型农业和特产型农业,陕南的健康生态型农业。
榆林是陕西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也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点实施地区,本文通过对榆林退耕还林(草)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指出榆林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是特产型农业,并针对其发展特点给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建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