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萧军,延安文艺思潮,启蒙主义,《文化报》事件
● 参考解析
延安文艺是在特殊年代、特殊政治经济环境下发生、发展并形成自己独特本质的一种文艺现象,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考察延安文艺形成发展过程中两股文艺思潮即工农兵文艺思潮与启蒙文艺思潮的颉颃消长过程,及萧军在这个过程中的活动与遭遇,是我们全面认识萧军其文其人的一个有效视角,也为我们重估五四传统的现当代命运,反思一系列类似文人悲剧提供了典型个案。
第一章:引领跋涉者在暗夜中前行——与鲁迅在一起的日子。主要通过鲁迅日记所提供的相关材料,考察萧军三十年代在上海与鲁迅的师友往还,揭示萧军与鲁迅师友情谊的核心与基础是他们的 “道义相尚”,萧军对鲁迅的钦佩与追慕,化为日后他在延安及东北解放区,对鲁迅风骨自觉承继、发扬以顽强抗争的强大内驱力。
第二章:萧军在延安:独战风车的勇士。本章第一节考察论述延安文艺的源头与抗战初期延安的文艺状况,由于文艺发展的惯性与此期文艺家与政治家对文艺职能认识上的不谋而合,文艺的战斗性、配合抗战的功利性突出;第二节,随着抗战转入相持阶段,文人把目光从火热激烈的救亡场面转向日常生活与文艺本身,此期,以萧军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围绕“文艺月会” 与《文艺月报》的结社办刊活动突出,文艺论争频繁,显示了此前被压抑的启蒙话语的复苏之势;第三节,“鲁迅风”杂文创作热潮,体现了启蒙主义思潮的高涨,萧军杂文创作充分显示了文人主体意识与现实批判意识的回归;但随之而来的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与《讲话》的发表,迅即斩断了这股浪潮的汹涌,王实味事件的警示作用,更令广大知识分子服膺于政党意识的改造,只有萧军不和众嚣,欲执守自由文人的立场,力挽文人集体意识的倾颓之势,萧军的这些努力与抗争集中在第四、五节的论述;第六节是通过萧军延安时期的力作《第三代》的文本分析,考察萧军启蒙主义文艺立场的一贯性和彻底性。
第三章:萧军与“《文化报》事件”。东北萧军批判与延安对萧军的批判,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文艺背景:都借助政权力量确立了“工农兵文艺方向”的唯一合法地位。因此萧军的这段遭遇,实在是延安两股文艺思潮斗争的惯性震荡,所不同的是这次批判彻底剥夺了萧军的文学生命,开启了建国后接二连三的文艺大批判与类似文人的悲剧命运的序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