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研究(1975——1978年)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转折,“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是中共党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这次大会,是带有转折性质的历史性会议,它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行程,结束了1956年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不成熟时期,开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遭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粉碎“四人帮”短短两年时间,为什么中国就能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巨大阴影,并且能够探索和确定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回顾这一时期的史实,稍加整理就会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实现伟大转折离不开这段时期的准备。正如邓小平所说:“粉碎‘四人帮’以后三年的前两年,做了很多工作,没有那两年的准备,三中全会明确的确立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两年是为三中全会做准备。”那么,这两年究竟为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哪些准备呢?在准备的过程中有哪些艰难之举呢?三中全会又是怎样在这些准备合成的契机下实现伟大的转折的呢?这些正是笔者要致力于研究的。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导论。从分析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入手,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对研究的热点、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做以概括。然后对资料的选择和研究的方法作了说明,最后对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行阐释。
第二章,历史转折的前奏——1975年的整顿。在“文革”发展的第九个年头,1975年邓小平复出与提出的全面整顿的政策,给人民带来了一席希望。可是,由于1976年周恩来的逝世以及由此引起的“四五”天安门事件,在“四人帮”的左右下,使得邓小平又再次被错误的打倒。1975年整顿的成就与挫折,为“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做了十分重要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为后面的改革进行了试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和起点。为新时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实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准备。
第三章,“两年徘徊”为伟大转折的实现所做的准备。“两年徘徊”时期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它上接十年“文革”的结束,下启改革开放时期的开端,“两年徘徊”为伟大转折的实现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第四章,历史转折实现的禁锢。在结束“文化大革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找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的了“左”倾思想的维持、“两个凡是”的危害以及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这样三个方面的曲折和斗争。
第五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召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华国锋原定的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陈云的发言改变了整个会议的进程。经过艰难的斗争,天安门事件在会上终于得以平反。华国锋、汪东兴不得不承认“两个凡是”是错误的。邓小平在闭幕式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粉碎“四人帮”后,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两大历史使命:一是总结历史、澄清是非、清理遗留问题,包括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二是确立新的历史任务,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即寻找历史前进的方向、出发点和具体道路。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总结,得出了有益启示。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