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关系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摘  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结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之后,中国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小康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指引我们创造了20余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但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的代价;“和谐”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时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在对“小康”扬弃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发展问题,对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系统总结和概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思想和发展理念的升华与成熟,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观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一次新的飞跃。
当中华民族跨步进入新世纪之时,中国社会面临着新时期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党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要求。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呢?认真领会和学习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发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进程中提出的、颇具本土文化意蕴的两个社会治理方略,两者一脉相承,但又各有侧重,小康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的继承和发展。
建立富裕、公平、稳定、和谐的社会,一直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理想。而“小康”与“和谐”目标的提出正是表达了我们国家对这一理想目标的追求。如果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在扬弃传统“小康”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目标的追求,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则是对小康社会认识的全面深化和拓展,充分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更新、升华和成熟。小康社会作为中国人的一个时代目标和民族理想,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它更多的是体现经济发展速度和指标;“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明确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在“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社会指标,围绕社会发展问题,对我国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系统总结和概括,这不仅是对“小康”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体现了我们由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向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更体现出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崭新的执政思想和全新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观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正如某些海外媒体所评论的,“中共对发展之理念的思考更加深邃,对发展的最终目的更加清醒,对社会问题采取的策略更加主动,自省、调节、提高的执政机制更加成熟。”[1]
笔者从小康社会研究入手,总结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进而深入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与逻辑、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理论性、系统性研究,最终总结了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全面关系,基本上形成了独创性的理论系统



[1]读“十一五”规划新亮点[J/OL].新华网,2005-10-25.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