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技法特征,创作特征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文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参考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前提下,立足于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创作技法、创作特点、意义及思考等三个方面出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整理,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清晰、客观地展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认识和掌握中国钢琴音乐技法特征和创作特征。笔者就所能收集到的文献以及乐谱资料进行研读,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特征的认识作如下论述,全文共分为4章:
第1章: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基本概况进行一个初步总结,这对于钢琴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十分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同时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者和演奏者亦能够起到提示性的作用。
第2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历程。本章主要以历程和主要创作成就为主(以代表人物、历史事件、主要作品、技术化的名词称谓等),技术现象和特征安排在后面。其中共分为五个历史时期,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通过技术分析来研究各时期作品的和声构造形态、曲式结构形态、旋律形态、节奏形态技法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五个历史时期
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也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精神与领导者的政治倾向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1936年以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37年——1949年)” 、“建国17年钢琴音乐创作(1949——1966)” 、“文革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66——1976)” 、“新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77——至今)” 。
第一时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1936年以前)
我国多声音乐的专业创作始于20世纪初(据《人民音乐》1984年第3期发表的资料,我国第一首正式出版的钢琴作品是赵元任先生1914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是以大、小体系的功能和声作为起步的,开始有意识地把欧洲功能和声与中国民族音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基本上是尝试性的,创作手法简单,在曲式结构、和声构思等方面都带有明显模仿欧洲古典乐派创作手法的成份。当时我国作曲家在对外来的作曲技法和艺术形式上还处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能同我国的本土文化相融会贯通,这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历史的必然过程。
第二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37年——1949年)
30——40年代中国一直十分动荡,中国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反映时代精神也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作曲家们将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因素注入了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之中,把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运用得更加成熟,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新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音乐史上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老志诚的《摇篮曲》、《牧童之乐》、江定仙的《摇篮曲》等,其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20世纪的上乘之作。该作品风格典雅、技法精湛、层次分明,在民族音乐语汇(旋律、和声)的运用上要比赵元任、萧友梅等人的钢琴作品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时期:建国17年钢琴音乐创作(1949——1966)
新中国成立,社会的繁荣稳定给了作曲家们良好的创作空间与基础。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在体裁形式上,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以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形式为主,寻求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体裁形式。音乐风格质朴,贴近群众生活。如丁善德在建国初期创作了几部很优秀的钢琴作品:《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1953年)、《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等,这几部钢琴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民族五声性的和声织体,表现了作曲家独到的艺术造诣。桑桐作品《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七首》中还运用了复合功能和声的创作技法等。总之,建国17年间的钢琴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作曲技法上相比于从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体现在创作题材上广泛多样,作品内容丰富新颖,音乐风格质朴又富于时代性,作曲技术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能够自由地运用民族音乐语言按照严谨精致的逻辑结构和形式进行创作,由此构成了建国17年间钢琴音乐创作的整体艺术特征。
第四时期:文革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66——1976)
十年的浩劫给中国钢琴艺术界带来了太多的劫难与损失,正在繁荣发展的中国钢琴音乐事业被迫陷入了沉寂状态。中国钢琴音乐工作者们并没有被困境所限制住,他们创作了各种题材的钢琴改编曲。第一类是对“样板戏”音乐的钢琴改编曲,有些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只留给人们反思历史的作用了。第二类是根据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曲。此类作品的题材都是根据传统民间器乐曲移植并改编而成的,作曲家既对原曲进行了删减,又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构架,并通过现代作曲技术把中国传统器乐曲中的那种“中和、深邃”的品格,“静、虚、淡、远”的意境,“有形有神、神形兼备”的韵味演绎出来。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根据同名二胡曲改编)、陈培勋改编的《流水》(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等。第三类是以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为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如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根据同名民歌改编)、崔世光改编的《松花江上》(根据同名歌曲改编)、储望华改编的《闪闪的红星》(根据同名电影歌曲改编)等。这类钢琴改编曲的创作题材基本采用原歌曲的结构,这就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空间和思维,此类作品的艺术价值各不相同。这一时期是以改编音乐体裁形式为主,寻求中国音乐本色的创作时期。
第五时期:新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77——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这给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与技法。除了延续“文革”时期的改编创作风格之外,一批中青年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创作使用西方近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音乐气质相融合的,具有“当代中国音乐风格”的现代钢琴曲。此外,一些作曲家还自创了个人的作曲理论体系。如赵晓生的钢琴曲《太极》就是运用自己创作的“太极作曲体系”中的“阴阳调式系统”创作的钢琴作品等。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体裁、风格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第3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该部分主要论述了整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历程中的风格上的特征及创作手法上的特征两方面。
一、风格上的特征分为:1.民族风格与民间音调2.抒情小曲风3.浪漫曲体风4.复调线型风5.序列技术风。
二、创作手法上的特征分为:1.音色2.装饰3.旋律4.节奏5.和声6.复调7.曲式结构8.织体9.气韵10.声韵11.指触12.踏板13.演奏者演奏。
第4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意义及思考
其中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思考分为4节来论述:
1.对发展和声民族风格依据——五声音阶、五声性调式的思考
2.对现代技法体现和声民族风格的思考
3.对外来技法选择性吸收的思考
4.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思考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