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先秦时期比德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先秦,比德,孔子,屈原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比德”观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儒家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些道德情操,将自然物人格化,将道德品格物象化。文学中的“比德”最早见于《诗经》,由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由荀子在《荀子·法行》中命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儒家后学对此不断加以补充、发挥与完善,以至积淀为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民族心理结构,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思想文化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观历代至今有关比德文化的研究中,较少有人对比德文学做专门的和系统的论述,相关的观点散见于各研究著述和成果中,多从审美角度、伦理学角度、文化学角度等方面揭示比德的本质和意义。有关于这方面的体系的建设是笔者远远无法企及的。本论题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文学的角度,立足文本,对先秦时期比德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作一归纳,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着重从文本出发进行探究,从文学的角度对先秦比德文学的发展进行梳理。由于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家,本文采取了文史哲结合的传统方法,除对文本进行解读之外,还适当地融合了现代美学观念,并与中国传统的理念融会贯通。
文章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比德观念形成的思想根源、思维方式、创作手法及其文化背景。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先秦时期比德文学的发展状况,以《诗经》、《管子》、《周易》、《论语》、《礼记》、《楚辞》等文本为例,重点分析了孔子及屈原的倡导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促进了比德文学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比德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是比德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从“比德”文学的发展可以看到“比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意义: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方式;创造了引类譬喻、托物言志、寄景抒情、借物讽喻等一系列艺术创作手法;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比德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尽管脱离不了时代的局限性,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美的体验,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