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FEEEP系统,灰色关联分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延安市
● 参考解析
随着当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已发展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引起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并形成了专门以此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可持续发展学。其中,关于区域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既是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亦成为诸如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陕北延安地区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西部大开发以来,能源开发速度和规模逐步提升,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尚未摆脱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模式。选取延安市为研究对象,对市域的人口、食物、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系统分析,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规律,旨在为实现市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入延安市域实地调研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地域分工理论等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理论与实证分析等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首先分析论述了延安市FEEEP系统发展现状,接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出了能系统反映研究对象的灰色关联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各子系统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及其与系统的关联程度,得出了影响系统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协调关系,进而通过演算所得出的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两大指标,分析评价了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代表区域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存在着波动变化,系统协调度指数均在0.5以上,但自2002年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到2007年,除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食物系统与人口系统之间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之外,其他子系统之间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状态;代表系统发展趋势的协调发展度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反映出各子系统均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最后,依据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寻了相应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文章对以下主要问题做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
(1)延安市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区位、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评价了市域可持续发展优劣势。分析表明,延安市已发展成为陕西乃至全国能源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2000年至2007年原油产量约占全省的50%,煤炭产量也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0%左右。能源工业已经成为延安市的支柱产业,而能源资源开发及其所带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与制约该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关于延安市FEEEP系统协调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采用灰色系统方法测算系统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对特征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反映FEEEP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从实证的角度探寻影响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子和作用强度,揭示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在FEEEP五个子系统中,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联度最高,这是由其单一的能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存在着波动变化,协调度指数基本在0.5以上,大致的变化趋势是从2000年到2002年逐步提高,达到最大值,此后又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属于勉强协调发展型。
(3)关于延安市FEEEP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分析。协调发展度是反映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它揭示出系统的协调程度和发展水平。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延安市FEEEP协调发展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进入2000年,环境系统与能源系统处于濒临失调发展的阶段,其他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关系均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截至2007年,除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食物系统与人口系统之间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之外,其他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
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为:
(1)在量化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对延安市乃至自然经济条件相似的资源富集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在延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逐步转变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单一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路;尝试提出了延安市协调发展模式,即资源开发型模式——现实增长模式;旅游业依托型发展模式——中长期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模式——根本实现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侧重,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助于实践中有层次、分阶段协调推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