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隆肛蛙,cytb,遗传结构,谱系地理学,演化历史
● 参考解析
秦岭横贯中国中部,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褶皱紧密,山体硕大,谷地窄小,山地平均高度2,000~3,000米(6,562~9,843英尺)左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12,359英尺),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为秦岭地区的广布种,属于无尾目(Anura)蛙科(Raninae)叉舌蛙亚科(Dicroglossinae)隆肛蛙属(Feirana)。本文试图从种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两个方面的研究,来初步探讨秦岭地区隆肛蛙的的演化历史。
本文采用mtDNA上的cytb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秦岭地区六个隆肛蛙地理种群共计42个个体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目的序列长度为606bp,其中包括变异位点26个,且变异主要发生在序列的后1/3段。这些差异定义了14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89895,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的变化范围为0.00000到0.88889。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516,各地里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π的变化范围为0.00000到0.00676。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xy值和Da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579到0.02614以及-0.00274到0.02327。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24551到0.85047,种群间的基因流Nm在-14.28170到3.13346的范围内变化。AMOVA分析显示,总遗传变异中,地理组群间的变异占70.54933%,地理组群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变异占14.44276%,地理种群内部的变异占15.00791%,该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组群之间。
利用Paup软件构建了秦岭地区隆肛蛙的NJ和MP系统发育树,两树的结构相似,所有单倍型分为I和II两支,其中I支又可分为a和b两个亚支。嵌套进化支序图也显示,所有单倍型最终被分为Clade3-1和Clade3-2两支,结果与系统发育树相似,在支序图中,Hap5被做为祖先单倍型。综合系统发育树及嵌套进化支序图的分析结果,推测秦岭地区隆肛蛙的演化路径为:秦岭地区的隆肛蛙在旬阳坝及其附近区域起源,起源之后向东、西两个大的方向扩散,向东扩散的路途虽然有众多山体褶皱,对隆肛蛙的迁移造成了一定的阻隔,但地势的变化幅度较小,没有大范围的常年积雪的高山,这使得蓝田、小秦岭等地的隆肛蛙与发生地之间还存在着有限的基因交流;向西扩散的隆肛蛙开始扩散的路途较为平坦,在扩散到凤县一带时,秦岭造山运动开始,太白山抬升,阻断了发源地隆肛蛙向西迁移的路,使得太白山以西区域的隆肛蛙与太白山以东区域的隆肛蛙断绝了来往,分化出了当地独有的单倍型,且与太白山以东的种群之间在遗传距离上相距较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