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中国大鲵,胃肠道,胚后发育,组织学,5-HT细胞
● 参考解析
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动物依靠消化系统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以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完善是动物摄取营养物质及生长发育的结构基础。此外,胃肠道又是脊椎动物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5-HTIR)属于消化道内主要的内分泌细胞之一,其分泌的5-HT是机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节物,主要功能是能刺激胃肠粘液分泌、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扩张,对消化功能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全球现存两栖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故有“活化石”之称。本文以大鲵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组织学技术对大鲵胃肠道胚后发育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大鲵胃肠道胚后发育过程中同一器官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在同一发育时期内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鲵胃肠道胚后发育的形态结构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无羊膜类胃肠道各器官内5-HT细胞的发育规律及两栖类胃肠道内5-HT细胞的分布规律。旨在为大鲵的发育生物学、人工饲养、资源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 出膜77d的大鲵幼体胃肠道已经有胃与肠的分化,但分化不明显,此时还无小肠和大肠的分化。出膜122d-242d的大鲵幼体,胃部逐步膨大,肠道发生明显弯曲,接近泄殖腔的肠道部分明显膨大变长,此时可区分为胃、小肠和大肠。亚成体大鲵小肠和大肠分界明显,该期的小肠部在形态上可明显地分为十二指肠与小肠。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大鲵的胃肠道在外部形态上不断完善。
2. 出膜77d的大鲵幼体,胃肠道的结构发育不完善,仅由粘膜层和外膜构成,该期已经有呈短柱状的肠绒毛形成。出膜122d的大鲵幼体,胃壁由粘膜层、肌层及外膜3层构成;胃固有层已经出现单管状胃腺;该期的小肠和大肠仍然只有粘膜层和外膜,小肠绒毛丰富,呈指状,表面可见纹状缘,此外,小肠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开始出现少量杯形细胞。出膜242d大鲵幼体,胃、小肠及大肠均由粘膜层、肌层及外膜构成,粘膜下层还不明显;胃固有层中可见丰富的胃腺,大小肠内未见有肠腺。亚成体大鲵胃肠道壁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等4层结构已经完备而清楚;胃粘膜表面可见胃小凹,固有层中有极丰富的单曲管状腺;十二指肠绒毛丰富,呈叶状,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杯形细胞丰富;后段的小肠绒毛较为宽大,呈指状,杯形细胞数量较少;大肠上皮细胞间夹杂有杯形细胞。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大鲵胃肠道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
3. 大鲵胃肠道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同一器官在不同发育时期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差异是:胃壁内,出膜77d幼体大鲵的胃分别与出膜122d、242d幼体大鲵的胃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和亚成体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出膜122d的胃与其他各时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膜242d的胃与亚成体的胃相比差异不显著。就小肠壁内5-HT阳性细胞来看,出膜77d大鲵幼体的小肠与出膜122d大鲵幼体的小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出膜242d的小肠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亚成体的小肠相比为极显著性差异(P<0.01),出膜122d的小肠与出膜242d的小肠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出膜122d的小肠与亚成体的小肠相比为显著性差异 (P<0.05),出膜242d的小肠与亚成体的小肠相比无显著差异。就大肠壁内5-HT阳性细胞来看,出膜122d的大肠分别与出膜242d的大肠、亚成体的大肠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膜242d的大肠与亚成体的大肠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
4. 大鲵胃肠道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不同器官在同一发育时期内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差异是:出膜77d的大鲵幼体,胃与小肠内5-HT阳性细胞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膜122d的大鲵幼体,胃与小肠、胃与大肠内5-HT阳性细胞含量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与大肠内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出膜242d的大鲵幼体,胃与小肠、胃与大肠内5-HT阳性细胞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与大肠相比为极显著性差异(P<0.01)。亚成体大鲵,胃与小肠、胃与大肠内5-HT阳性细胞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与大肠内的差异为极显著性差异(P<0.01)。
5. 依据本文的结果,再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本文认为无羊膜类胃肠道各器官在胚后发育的早期阶段已经有了5-HT阳性细胞的分化,而且随着胚后发育的继续进行,胃肠道各器官内5-HT阳性细胞的含量逐渐增加;两栖类成体胃和小肠内5-HT阳性细胞的含量较高,而大肠内的含量较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