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对话,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
● 参考解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一方面,课改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另一方面,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①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阅读对话没有很好的实现。阅读教学成了纯技能性的机械训练和纯技术性的分析肢解,什么字词句篇、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不一而足,篇篇如此。似乎阅读能力就等于各种阅读技能的简单相加,学生经过反复操练,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失去了丰富的情感熏陶,失去了审美享受,从而也就彻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关怀。②课堂有效的教学对话不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就教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对话;但师生之间往往由于各自预设与生成的差距太大,不能实现持续的对话。新课程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把握产生问题,产生质疑;教师在动态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进而得到探究的结论。
由于阅读教学有很强的综合性的特征,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影响着阅读教学的研究。目前,尽管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社会建构理论以及文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这些研究还未能真正有效的介入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中学语文课堂缺乏真正的文学批评和文本解读,故而缺乏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本研究认为师生与文本之间的阅读对话应该是具有文化品格的深度对话。
《学会生存》里就教师角色的变化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教师应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学生思考的激励者和引导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着师生思维激荡、灵感勃发的、不确定的、有着一些意外的、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课堂范式,而这一课堂理念的实现依赖于课堂上的教学对话能否顺利实现。本研究从教学对话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上一堂好课。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但目前对于对话理论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关注学科对话教学的研究很少,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细分为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来进行实践研究的就更少了。本研究力求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