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关中地区,冻灾,寒冷期
● 参考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它不仅会对全球环境和生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涉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等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全球许多地区仍然受到低温冷害的侵袭。所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气候变冷也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分析灾害发生规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许多文章对关中地区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进行过统计分析,但多数是对水旱灾害的研究,对关中地区的冻灾尚无人做专门的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历史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关中地区发生的冻灾,弄清灾害次数和灾害发生的时间序列及其季节分布,揭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以来冻灾发生的特征。通过冻灾统计结果得出的结论划分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以来的几个寒冷期,并结合前人研究得到的自然方面的证据对关中地区历史时期以来的几个寒冷期做专门的分析,搜集该区同时期旱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冻灾和旱灾的相关性。把研究结果与全国的结果做对比,得出与国内寒冷期划分的相似与区别。并研究频繁发生的冻灾给农业生产、社会经济与发展带来的影响。
根据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关中地区历史时期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全国乃至全球基本上是同步的,总的变化格局也是一致的,关中地区历史时期以来也存在几个寒冷期,但是具体到寒冷期阶段的划分,在具体的时间上还有差异。本文研究得出气候变化规律大致是:249B.C.~50A.D.(战国~东汉)、451A.D.~850A.D.(南北朝、宋~唐朝)、1251A.D.~1950A.D.(元~清)为冻灾发生频率高峰期。即战国末期比较温暖,从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的寒冷一直延续到更始帝时期,东汉时期较暖(东汉时期无冻灾记录)。经过北朝时期的寒冷和唐代后期寒冷,元明清时期又进入寒冷。
从季节分布来看,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冻灾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季,而关中地区发生在春季的冻灾主要为春霜冻。
除此之外,本文研究认为,明清时期这个寒冷期内,仍然有冷暖波动。根据冻灾在明清时期分布呈现出的波动变化趋势,得出1451A.D.~1500A.D.(明景泰~明弘治)、1571A.D.~1730A.D.(明隆庆~清乾隆)、1831A.D.~1910A.D.(清道光~清宣统)为冻灾发生频率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还有一个原因是处在明清小冰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2)关中地区的冻灾发生频率与旱灾基本同步,说明关中地区的冻灾和旱灾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在关中地区,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旱灾的发生频率与冻灾基本同步,即冻灾较多的时期,旱灾同样较为频繁。气候的冷暖剧变可能导致其它自然灾害的增多,这可能是冻灾多发时期旱灾也较为频繁的原因之一。另外,气候变冷,会导致地面水分蒸发减少,水汽不足,降水量下降,可能是导致寒冷时期旱灾增多的另一因素。
(3)把本文的研究结果和竺可桢先生的作对比可以得出,西周至建国以来的2000多年来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我国东部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大致可分为三个寒冷期和三个温暖期,冷暖交替变化。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最冷的时期同样出现在元末明清时期,每个寒冷期持续的时间从古到今依次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与前人研究关中地区寒冷期得出的不同结论在于东汉和唐朝的气候,本文认为前人所列出的史料记载不足以证明东汉时期寒冷,而关于唐代的气候,本文认为唐朝后期寒冷的观点较温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再加上本文根据冻灾统计结果所做的分析,得出东汉时期应该转暖,而唐朝应该是一个比较寒冷的时期。
(4)频繁发生的冻灾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人类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抵御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抵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无疑是很低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敏感。气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业及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社会稳定等几个方面。首先,气候寒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资源,降低了粮食产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次,冻灾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导致人口数量减少。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战乱,使得人口数量减少;第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社会经济衰退,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最后,气候灾害导致农业歉收,引发饥荒,是造成历史上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因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