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史诗,格萨尔,土族,口头程式理论
● 参考解析
土族是处于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之一。土族《格萨尔》是藏族《格萨尔》在土族地区流传的变异版本,是土族通过长久的传唱将《格萨尔》的故事融入本民族的文化肌理后,再创造出含有民族自身精神内核的民族史诗。本篇论文主要从传播、比较、文本程式分析三个角度对土《格》的形成与自身特点进行分析。论文前半部分介绍了土族的历史族源、民间文学及探讨了土《格》由于特殊的传播方式而形成的含有“土、藏”两种文字的文本特点。后半部分联系《格萨尔》在土族的传播现状,探讨了史诗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在现代传播方式的催逼下的缓慢发展变化,及口头艺术形式在逐步式微现状下的拯救对策。
本篇论文共有六个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第一章节,这一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对土族地区《格》的两个主要版本之间的异同做出区别。在现今已出版的关于土族地区《格》的论文中,普遍出现了将两者混同的现象,并没有将这两个版本严格的区分,这一章节中笔者通过相互比较,对两个版本做出的区别与界定。这种明确的界定对于《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章,这一部分中,从第二至四章分别在土族历史、民间文学、西北多民族《格》的整体研究、以及土《格》与藏《格》的比较研究四个方面论述土《格》的民族性特征、文本特征、以及土《格》与藏《格》的关系。详细的论述了土《格》的历史形成特点及多民族特征的文本特性。论述了藏族《格》对土《格》的深厚历史影响,及藏语至今仍是土《格》文本主要叙述手段的文本特点。土《格》是藏《格》在土族地区长久流传后形成的史诗变体,它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变异性主要存在于两点:史诗主题中出现的部分变化及史诗语言变化。土《格》在内容变化最具有价值的是出现“阿郎创世”一章,这一章的出现将《格》的开篇从英雄诞生提前到了民族形成,意味着土《格》成为兼有创始史诗和英雄史诗两种史诗内容的民族史诗。第五章分析土《格》的文本程式特征。主要借鉴“帕里德罗——口头程式理论”理论,通过分析史诗文本的语言重复形式,对土《格》的程式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其程式运用特征,并从程式的特性中总结史诗程式与唱述语境的依赖关系。第三部分为第六章,这第一、二小节总结了史诗文体的式微现状及原因。在第五章所得出结论的基础上阐释史诗发展的活态条件,指出史诗这种特殊文体需要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自然形成的传唱条件,指出史诗的生命力对演唱的依赖,一旦这种演唱语境消失,史诗则也同时丧失了富有变化的活态根基。第三节综述20世纪以来以“民族志诗学”出现为标志的对民间文学加以重视的学理认识过程。指出民间文学的学理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看重。第四节对由活态条件的逐渐失去而引起的口头性作品逐渐衰亡的历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对土《格》史诗艺术抢救、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的对策及面对的困难。土族史诗歌手目前数量很少,且年纪偏大,目前已经不能通过艺人传唱的自发过程保护史诗的活态流传,目前通过有计划的整理、记录史诗已经是拯救保存史诗的最有效途径。并提出对史诗整理方法的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