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台湾,西部平埔地区,鹿类动物,分布变迁
● 参考解析
从古到今人类活动不断的塑造着居住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一直到今天,景观的变化,和古代的相比,一些区域已经是面目全非,很明显人类活动成为环境变化的一个驱动力。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人类的吃穿住用都与其有直接的关联。如今在濒危动物名录中存在大量的濒危物种,这就让人想知道这些动物在历史时期是否大量存在,造成现在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动物分布变迁研究的研究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为现在动物的生存状况提供过程解释,原因分析则是对导致这种状况的因之探析,属于一种历史性的解释。本文是以台湾岛动物——鹿为研究对象,继承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的衣钵,研究岛屿平埔地区鹿类的分布变迁过程,并对过程发生的人类活动驱动力因素进行重点分析,揭示文献中记载的人类发现鹿,以及鹿群从平埔地区消失而退隐山林的过程。本文的重点资料就是历史文献资料,台湾岛知道明朝末年开始方有大量的资料出现,而在此之前文献资料以及其它资料很是缺乏,本文根本的方法就是梳理历史文献资料。
本文首先总体分析台湾岛西部平埔地区的鹿资源的丰富性,根据文献描述性的内容记载,可以判断在明朝末年以前,台湾岛西部平埔地区遍布鹿场,鹿类资源非常的丰富。考证“麋、鹿”以及鹿皮中的鹿科动物种属问题,进而提出本文中鹿的种属。行政区划的设置和鹿资源的发现有密切关联,随着政区设置扩大,新区域被掌握在清朝的政区统治之下。原来没有设置政区的地方,首部文献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划设置前的历史面貌。
分布变迁过程的具体研究,1624年以前的《东番记》详细记载捕捉和利用鹿的事实,但是所在区域是局限于西南海岸。荷据时代,鹿皮的收购地点已经发展到了台湾西海岸的中部及南部地域,凤山八社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个巨大的转变,就是脱离狩猎而采取农耕。明郑以及清朝统一台湾后,西部平埔地区鹿资源在康熙时期有一个转变,康熙前期还有部分地区有鹿,但是到了康熙末年,西部平埔地区的鹿已经少有踪迹,到了乾隆时期鹿群已经退隐山林。也能够证实明朝末年以前平埔地区的鹿群之丰富。
造成西部平埔地区鹿退隐山林的变迁因子分析,本文着重探析人类活动这一驱动力对这种变迁的影响,从人类活动占据鹿生存空间和捕鹿行为两个因素来探讨。鹿生境的消失既有移民的占据,也有原住民自身接受农耕文化而改变生存方式,从而改变鹿场的性质。捕猎行为方面,参与捕猎的并非仅仅是原住民,还有大量的移民,既有合法的,亦有非法的,于是捕猎行为的分析需要注意捕猎者的结构成分。原住民的捕猎行为具有历史延续性,只是到了明末以后狩猎行为加入了外界的压迫刺激,使得捕猎的维生性质变成了赋税形式。资源匮竭的真正的主谋乃是土地开发和域外市场及其相关的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