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清代,湘西地区,政治制度,军事制度
● 参考解析
本论文所论述的湘西地区,在清代是指包括乾州、永绥、凤凰、古丈坪四厅和泸溪、保靖、永顺、龙山、桑植、永定六县的一个行政区域。它地处湖南西北,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区内居住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众多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湘西地区一直不为外人所知,这里的土著民族被中原王朝称之为“蛮”。元朝时,湘西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主要存在着永顺、保靖、桑植等土司。明朝建立后,在湘西地区,并没有改变土司制,只是在湘西地区设置一些卫所,用来控制和监督土司。
在清代,湘西地区发生了改土归流、苗民起义等众多历史事件,导致湘西的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清初,湘西地区仍然沿用土司制,卫所也没有发生改变。康熙年间,湘西地区的南部开始进行改土归流,一些小的土司和卫所被废除,建立了厅,用流官取代了土官。并设立许多军事机构,用来防止和镇压当地苗民的叛乱。到雍正年间,湘西地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开始实行,永顺、保靖、桑植等土司先后被裁,建立县制。由于卫所失去了监督的对象,也随之被废,也建立县。接着,政府在各县开始实施保甲制,清查户口。在军事制度上,土司的土军和卫所的军户都被废除了,政府在湘西地区设立了镇、协、营许多军事机构,又在每个县下面设置了许多汛塘,遍布乡里。最后,湘西地区共驻扎大约10000名军人,形成一个完备的军事防备体系,用来监督人民叛乱和维护地方安全。
由于改土归流后,湘西南部的苗族地区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一些汉族移民开始掠夺苗民的土地,致使许多苗族人民丧失土地,衣食无着。同时,进入苗族地区的官员、兵丁、差役任意欺压凌辱和敲诈勒索苗民,致使苗族人民的生活困苦无比、难以生存。于是,乾隆六十年(1795),湘西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攻占众多城镇。清政府被迫从邻近各省调来10多万军队,历时2年,才最终把苗民起义镇压下去。
苗民起义后,湘西的南部地区破坏非常严重,民族关系紧张。清政府为了安抚苗疆,缓和民族关系,恢复和重建湘西地区的社会秩序,进行一系列政治、军事制度的改革。首先是设立苗官,以苗治苗,给予苗民一定的自治权力。其次是重新划分苗汉界限,修建边墙,将边墙外的汉民村落全部迁入边墙内安置。再次是实行屯田,建立屯兵、练勇和苗兵等地方军队,维护地方稳定。通过这些善后措施,湘西南部地区民族关系逐渐转好,社会也日益安定,并开始慢慢地融入到汉文化当中。
总之,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湘西地区政治军事制度在清代的发展变化,探讨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的地区差异和民族关系,尽可能的复原出湘西在清代的真实面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