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仁政 理论基础 内容 思想渊源 历史背景 影响
● 参考解析
摘要: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孟子仁政学说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孟子思想及孟学的发展。本文以孟子仁政为研究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义理的发掘,结合孟子研究现状和在孟子思想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尝试着对孟子的仁政学说进行追本溯源的探索,并揭示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以期对孟子仁政学说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从而发掘孟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汲取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四章。
第一章“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和人伦基础”。在分析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时,首先论证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指出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和自身缺少向善的主观愿望,为了保存和扩展“善性”,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保存善性的功夫;最后指出孟子强调人性本善的重要政治价值。本章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孟子仁政学说的人伦基础—民本思想。首先分析了孟子民本思想的伦理内涵,指出孟子的民本思想,反映的实质是伦理问题,这种伦理中体现了孟子要求尊重个体的民本理念。接下来,介绍了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民贵君轻,与民同乐、革命思想等;最后分析了孟子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主权在民,由民做主的现代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同时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通之处,民本思想中蕴涵着近代民主政治的因子,具有现代民主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
本文第二章“孟子仁政学说概述”,对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论述和展开。重点介绍仁政学说在思想道德、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措施。首先分析了孟子仁政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主要理论内涵,具体从重民爱民、国君要以身行道、统治者与民同忧共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次论述了孟子仁政在社会政治方面的主张,主要包含了尊贤使能、反对暴政、关心弱势群体、反对不义战争等思想;接下来介绍了孟子仁政在经济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为民制产、保护农业、取民有制、社会分工、重视工商等内容;最后介绍了孟子仁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着重从教育理论的基础、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文第三章,“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渊源和产生的历史背景”,首先分析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渊源, 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渊源是上古及三代圣王的德治王道;同时周初以来的民本思想为仁政学说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而作为儒家学说的传人,其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社会理想观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一思想传承过程中,曾子的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孟子的仁政理论离不开他的天命思想,天命观也是他政治立场的一种反射,孟子以人性善作为人之为人的前提条件,再从世界观的高度把“仁”德提升为哲理,等同于“天”,又把人的道德修养归结为“命”,最后用“天人合一”来进行沟通。在本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孟子仁政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是社会的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为仁政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对孔子社会理想观的继承和发展催生了仁政学说;三是“百家争鸣”为仁政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气候;四是两次在稷下学宫的经历,对仁政学说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五是对各家学派思想的批判,成为仁政学说产生的学术路径。
本文第四章,“孟子仁政学说在后世社会的发展及影响”,首先,分析了孟子仁政理想无法真正实现的原因;接下来,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为主线,论述了孟子仁政学说的发展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最后关注仁政学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认为孟子仁政学说中的以善养人、以德服人、以民为本、任人唯贤、德法并重、富民利民、道德教化等思想,以及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推己及人的治国原则,具有相对普遍的意义,发掘孟子思想中超时代超阶级的积极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