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心-外围结构;发展模式;调控;贵州省
● 参考解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中的区域结构均呈现出了显著的核心--边缘的结构模式特征,为解释这种模式的形成原因,探寻其演变规律,在经济地理学和新兴的区域科学领域,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区域发展研究迅速兴起。目前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成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其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全国水平,以至于成为我国的经济边缘区。进入新世纪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促使贵州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本文选取贵州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调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0年间该省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分析,探讨其区域发展和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在实践上为贵州省实现省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借鉴与参考作用。
在实地调研获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对贵州省经济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首先,以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资料数据为依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围绕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来展开分析,探讨了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规律;接着运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了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遵循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增长极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实际探讨提出了贵州省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重组调控的方案与基本对策。
文章对以下主要问题做了系统分析研究:
(1)贵州省域经济发展分析。依据相关理论及方法对30年经济发展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划分出贵州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趋向,并分析了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贵州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开始出现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的特征;产业结构已经转变为稳定的“二三一”型;在1979~1997年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而1997~2007年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引领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一产业最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已处于严重失衡中,就业结构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电力生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等作为传统的主导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继续主导贵州经济的发展,而电子机械工业、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档优质酒酿造业及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业等,未来可能发展壮大成为主导产业。
(2)省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首先采用人均GDP来测度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接着运用AcrviewGIS软件的制图功能分析了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其正处于空间集聚阶段,中心-外围结构日益凸显,黔中山原丘陵盆地经济带已基本形成;黔西南地区经济正在快速成长,其他区域外围边缘地区结构仍较显著。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重组与调控分析。首先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贵州省空间结构重组的原则、目标,然后运用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等作为指导,确定了贵州省应采取极核式与点--轴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依据发展模式,在考虑区域联合发展的前提下,构建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主、次轴线,即一条一级轴线:重庆--遵义—贵阳—都匀—广州发展主轴;两条二级轴线:广州—兴义—昆明发展轴和昆明--六盘水--安顺--清镇--贵阳--凯里发展轴。其余区域宜采用据点开发模式,并积极向发展轴延伸,借势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