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高兴》,食文化,食景观,食理念,民俗审美
● 参考解析
《高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继《秦腔》后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高兴》作品是中国文学底层写作转向的重要收获。也是作家三农创作“民生”思想的全面表达。整部小说在浓烈的“高兴”时代情绪——“酒神精神”后,潜藏着深层次的悲凉。“食文化”是该作的最重要的一条审美主线。可以说,一个“吃”字可以解读整个一部长达35万字的《高兴》作品。作品通过“食文化”这个窗口,用“贾平凹式现实主义”创作手段,艺术地展现了从农村走向城市后的拾破烂的农民兄弟在大都市里的肉体挣扎和精神突围景观。
论文结构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论部分主要阐明“食文化”“食景观”与民俗审美的关系。本论主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高兴》中的食文化民俗审美表现样态。在《高兴》作品中,贾平凹用极朴素而真挚的语言,绘声绘形地写出了城市边缘人商州农民刘高兴等拾破烂一帮人林林总总的吃,包括他们吃的行为、吃的内容、吃的细节、吃的景观,写出了他们独特而丰富的吃理念。如五富的为了吃而吃,刘高兴讲究的吃,孟夷纯有情调的吃,杏胡有滋味的吃,黄八心酸的吃,韦达等人隔膜的吃等等,这些吃的行为、吃的现象和吃的理念纵横交错,互为作用,共同构成了《高兴》的“食文化”总体景观。本论第二部分“《高兴》中食文化的民俗美学价值”,主要探讨《高兴》中食文化、食景观与商州饮食文化以及作家自身饮食理念、习惯的渊源。以及《高兴》作品中丰富的城乡食文化差异。本论第三部分再次探讨了《高兴》食文化审美视角与作家视角同构现象,指出刘高兴是作家自身的一个影子。结论部分指出《高兴》文本中的饥饿叙事、主人公的心理情结与作家都有密切的联系。共感和共鸣成为作家创作的内部驱动力。这些散布在作品中的“食文化”既有商州和西安吃的习惯、吃的传统、吃的形式和吃的内容等文化精神的嵌入,也有作家自身生活的影子,是与作家的乡土情结如童年记忆、自卑情结、饥饿体验等相对应的。寄寓着作家深沉的思考。
饮食男女,风雨人生。刘高兴身上,既有阿Q式的况味,集智慧幽默、高尚促狭于一身;又有堂·吉诃德式屡败屡战、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惆怅和无奈。同时,他又是当下“阿尔杰神话”又一个典型人物。以刘高兴为代表的新式农民是城市新文化理念的“眺望者”;以五富为代表的旧式农民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作家通过写“吃”讲述了在都市民间——西安兴隆街上靠捡破烂为生的刘高兴等一些小人物的宿命、以及在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回不去”的一种精神状态。“背五富返乡”的文化意象寄托着刘高兴等城市新移民的缱绻的乡恋和深切地怀旧意绪。作品写出了城乡观念的尖锐对立,写到了现代都市文明对城市打工族等城市新阶层的浸染,写到了乡村文化小传统被消解、被冲击、日益没落和边缘化的持存现实。由于各自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各自性格特点不一,作品中人们的食文化和食景观也呈现出个性焕然,五花八门的特点。群居生活又进一步建构和强化起了他们的“聚吃”文化,值得人们认真探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