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泛广告社会”,美学,广告/泛广告传播,消费审美主义,审美主体型塑
● 参考解析
关于当下社会的特质有多种描述性指称:消费社会,景观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网络社会等。显然,这许多描述性词语均源自西方,并不能完全揭示我们所处的当下社会的具体情景,但毋庸置疑,以上诸多指称的社会意义在我们身处的现实周遭都能强烈地感受得到。实际上,无论何种描述,都是揭示社会文化的一种视角、观点、方法或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提出“泛广告社会”的观点,以“广告/泛广告”活动为大众文化最为丰富而生动的文本,为当下美学研究和审美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现实回应。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阐释“泛广告社会”的提出及其在消费时代的美学特质。首先,从广告的词源学意义和广告的社会化发展现实论证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然是一个“泛广告社会”。其次,用符号学的方法系统地阐释了广告/泛广告的传播机制,即符号的意义化机制,符号的自然化机制,符号的等值化机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学理性的基础构架。再次,指出“泛广告社会”的美学特质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广告/泛广告活动中功能性对审美表现性的消解;广告/泛广告活动的当下性对审美距离感的超越;广告/泛广告活动中时尚性对审美风格的扬弃。最后,以景观和拟像作为揭示“泛广告社会”审美幻象/意象的关键词,指出经典美学的审美意象与广告/泛广告社会的审美幻象之间的异志和同趣及其消解与互渗。
第二章提出“广告/泛广告神话”——完成对“泛广告社会”的审美文化释义。指出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认识和掌握“广告/泛广告神话”的原理,从而发现消费社会的逻辑是经由符号性的操作而实现的,而“广告/泛广告神话”的本质就是“去政治化”。在“泛广告社会”中,所有的景观和拟像都是一种“功利的”“审美幻象”,指出“泛广告社会”审美文化的核心即是“崇高幻象”和“粗俗幻像”的统一。并以此将广告/泛广告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揭示出广告/泛广告活动的积极审美意义及其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从消费与审美合流的美学现实,揭示“泛广告社会”美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审美活动跨越高高的精神栅栏,指向日常生活的现实层面。从现实的美学实践看,消费社会的今日,消费与审美结下不解之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审美成为消费社会文化生产的强力逻辑,成为消费的出发点和消费社会的基本性质,这种消费的审美化,即本文所称的消费审美主义。它一方面左右着“泛广告社会”的景观和拟像的生产风格,一方面引领着大众对景观和拟像消费或观看的审美旨趣。在此,本章经由以下两对关键词:消遣性与狂欢化;身体与观看阐释了“泛广告社会”的消费审美主义本质。
第四章是关于“泛广告社会”的审美体验新形态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在“泛广告社会”中,审美体验脱离了原来那种纯粹的、与切身利害无涉的经典形态,而无所不在的与日常生活体验互渗为一体。于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种主体审美体验转型的情形:一是由原来的“灵光”变成了现在的“震惊”;二是由原来的有距离的审美静观变成了现在的无距离的身体“浸泡”;三是由原来的现实真实感到现在的虚拟真实感。广告/泛广告作为审美对象原本只是“泛广告社会”中人的创造物,但它借助巨大的传媒力量和商业利益迅速膨胀并开始摆脱被动的地位,在受众的审美消费中逐渐拥有了独立的话语权,广告/泛广告不再受主体的制约,而是自成体系并开始型塑主体。
在“泛广告社会”中,面对各色广告/泛广告活动,对广告/泛广告审美对象的接受持一种审慎的、理性的态度,才不会让物质的欲望统治人性的自由,也不会因欲望的满足而沉溺于本能的享乐,这样,审美主体才能保持一种真正灵动、自由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大美。如是,才是当下“泛广告社会”中各种广告/泛广告活动积极践行现实人生及型塑个体审美主体品格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当下美学研究和审美文化建设面向现实人生的首要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