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列子》,介词,介词结构,介词系统
● 参考解析
虚词和语序是汉语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介词属于虚词,对它的研究历来受到古汉语研究者的重视。中古时期,汉语的介词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子》作为魏晋时期的作品,尽管在内容上记录的是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但是在语言上却既能反映上古汉语的语言风貌又能透露出魏晋时期的汉语特征,为我们研究中古汉语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列子》介词及介词结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以《列子》一书为语言研究材料,以“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作谓语;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主要功能是介引;都有宾语(宾语有时候可以有条件的省略);介绍宾语给中心词,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或目的等”作为判定介词的标准,对《列子》中的介词加以统计。然后主要运用了静态描述法、动态比较法、图表对照法和归纳演绎互相印证法,以书中出现的所有介词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古汉语介词在《列子》一书中的使用情况,对这些介词按其语义功能分为“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依据或条件”、“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五类,并对其作定量统计。在分类描写过程中主要考察了介词的使用频率、介词宾语的构成情况、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语序位置、介词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以及谓语的其他修饰成分跟介词结构的位置关系等等,总结《列子》中介词的语义分布情况和相应的语法格式,试图做到语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以期对研究中古汉语介词的概貌及介词发展的规律有所裨益。
通过考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列子》一书的介词系统比较完整,共出现介词31个,种类比较丰富,但是使用频率不太平衡。说明汉语发展到《列子》时期,介词的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具有语义标志功能的介词数量在增多;同时,介词的使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于”和“以”因为其他介词使用的局限仍然承载多种语法意义,新兴的介词语法功能较为单一。
《列子》中的介词宾语种类较多,其中名词性的宾语以名词代词居多,谓词性的宾语以形容词居多,各种类型的短语充当介词宾语时以偏正短语居多,由介词和宾语凝固而成的固定格式相对较少,且没有新兴的结构出现,省略宾语的介词主要以“以”和“与”为主。
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在句中可作多种成分,虽然“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位于谓语的后面作补语,但是从整个《列子》中介词结构的位置来看,处在谓语前作状语的情况还是远远多于处在谓语后作补语的情况的。另外在介词结构和谓语之间还可以出现其他副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等成分,但是多个介词结构在同一位置上复现的情况尚未出现。
《列子》中一些常用介词意义较多,这也反映了常用介词用法的多样性。
由此看来,《列子》中的介词是中古时期介词体系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反映,研究《列子》的介词对于研究整个中古介词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