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咏史诗与历史小说关系论——以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为探讨中心

关键词:唐宋咏史诗;元明历史小说;雅俗文学;胡曾;周静轩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咏史诗经汉魏六朝的发展,至唐代而大放异彩,晚唐咏史诗之雅俗分野构成文化新变,对通俗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宋代咏史承晚唐馀绪,呈现出立论新颖、见解卓越的新面貌,南宋咏史诗更实现了雅俗交融,与通俗文学关系更为密切。历史小说大盛于明清,数量众多,成就卓著,与其它类型的文学样式共同促成了通俗文学的繁荣局面。咏史诗与历史小说虽分属雅俗文学阵营,却存在广泛而长久的互动。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参照,对其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后者在体现出对前者历史意识和理论内蕴的依附的同时,促进了前者的传播,为其赢得了广大的受众群体,使其摆脱雅正文学审美规范的束缚,在俗文化层面开辟出新的天空,具备特殊的文学史意义。如此种种,都表明二者关系匪浅,是值得重视的文学史现象,具备研究价值。对咏史诗,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都已有所研究,而对元明清通俗文学频繁引用韵文作品的文学现象也有所关注,产生了一些颇具深度的研究成果。但多各说各话,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关照。有鉴于此,以咏史诗与历史小说(以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为探讨中心)为研究对象,探讨雅俗文体之间的双向涵摄,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拓展、深化。
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简述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明确“咏史诗”与“历史小说”的内涵与外延;概括研究现状及不足;分析研究缘起,明确研究旨趣。
第二章在梳理汉魏至唐宋咏史诗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唐宋咏史诗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形成的强大文化气场,探究促成唐代咏史诗繁荣局面的诸种合力——时代环境、文化思潮、社会生活等,以便全面把握其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第三章研究唐宋咏史诗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新变及对后世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晚唐咏史诗实现了雅俗分野,其中俗派咏史诗对宋元讲史创作影响颇深。南宋咏史诗则实现了雅俗交融,与通俗文学关系更为密切。这种文化新变成为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互动的基础。
第四、五、六章为综合研究,对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之双向涵摄作全方位探究。首先,在勾勒元明清历史小说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中诗文融合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指出崇诗重史的文化心理、讲唱文学韵散结合的叙述体式等共同促成了这一模式。其次,考察唐宋咏列国、三国诗的文化特质及其对“列国”、“三国”系列小说创作的影响,认为其影响体现在显与隐两个方面。再次,探讨唐宋咏史诗之雅俗分野及由此造成的不同文学境遇。认为唐宋咏史诗之雅俗分野造成了其在通俗文学中的不同际遇,而艺术水准的高低往往与其俗文学地位成反比。其在历史小说中的消长体现了由“尚俗”到“崇雅”文学观念的变迁,是“雅俗之辨”的外现。最后,对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的文化关系加以总结性阐述。认为唐宋咏史诗在历史小说中广泛而长久的存在不但折射出民族文化心理,亦承担起叙事、评价等艺术功能,形成叙事批评;叙述主体则通过它们传达主观情志与审美意趣,建构起独特的叙事话语,二者实现了文化层面上的双向涵摄。
第七、八章为个案研究,以被历史小说征引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唐人胡曾、明人周静轩之咏史诗为研究对象,分析“胡曾现象”、“静轩现象”形成的文化动因及其与历史小说的关系。认为胡曾《咏史诗》的“通俗”性既成就了其在蒙学史及俗文学史上的地位,又使其备遭訾诟,使其影响由大而小,最终渐趋于无。“静轩现象”的出现为咏史诗创作蔚然成风的文化环境及诗文融合之文化传统合力的结果,其进入历史小说应为主动介入而非被动选择,而其在“三国”系列小说中的嬗变可折射出历史小说由民间叙事向文人叙事的转化。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