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水土流失,山地旅游地景观,影响研究,防治措施,浙江省天台县
● 参考解析
山地旅游地以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以其雄、奇、险、幽、旷等形态美学特征,成为我国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山地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建设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水土流失就是当前山地旅游地开发中普遍性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山地旅游地的水土保持及其对景区发展影响的研究应该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抽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首次对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影响的普遍性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山地旅游地景观与土壤侵蚀之间关系,提出了水土流失景观影响圈层结构,建立了水土流失对旅游地景观影响评价模型。分析了水土流失与观光水体视觉美感之间的关系,影响性降雨的降雨强度与浊度相关性关系,次降雨观光水体浊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土壤类型水土流失与水体浊度的数量对应关系模型,研究了水土流失对山地旅游地景观系统影响规律。并以浙江省天台县山地旅游地开展初步的实证分析,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山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总结出几种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模式,对浙江省天台县山地旅游环境建设具有实践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方面:
一、山地旅游地景观特征和功能研究。
分析了旅游地景观组分结构、空间格局结构、景观功能结构,指出山地旅游地景观具有岛屿状分布,美感类型和景观类型多样性突出,景观异质性显著,水体景观具有重要作用等特征。并将山地旅游地景观划分为旅游景观功能区,引景空间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山地混合景观功能区四类。
二、山地旅游地侵蚀环境分析。
分析我国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特征基础上,总结出旅游地水土流失程度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包括以旅游活动区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以交通线为轴线的廊道模式、以建筑物和湖泊水体为中心的环状模式、斑块状模式等四种。提出了旅游景区水土流失压力度的概念和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天台县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压力度平均为61.788kg/km2,各个景区差异性明显。
三、水土流失对山地旅游地景观影响度评价。
分析了山地水土流失侵蚀源、影响区圈层结构,把水土流失对山地旅游地的影响分为自生型和外来型影响二类。提出了水土流失景观影响度的概念,以景观环境要素、景观资源要素、旅游设施与社会经济要素等为指标体系,建立了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景观影响度评价模型。对天台县景区进行了评价,得到:影响程度总的来说不是很大,没有严重影响等级,但对旅游景观要素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个别要素影响已经达到较高的等级,包括污染物迁移、水体质量、涵养水源与稳定水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经济损失、旅游资源美感度与规模度等方面,已经影响到游客吸引力。13个旅游景区中,国清寺景区受其景观影响较小,始丰溪、赤城山、九遮山景区影响较大。
四、水土流失对水色视觉美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浊度与水色视觉美感关系,得到浊度在20NTU以上时,观光水体视觉开始产生有效影响,20NTU浊度可作为次降雨水土流失对水体景观影响的临界值。通过农耕土、茶园土、森林土、弃耕土、毛竹林土浊度影响模拟实验,发现不同类型土壤对水体浊度影响具有差异性,农耕土>茶园土>森林土>弃耕土>毛竹林,这说明在旅游区内需要限制农耕地的农业活动。并以天台县石梁景区为例,通过次降雨观光水体浊度的时间变化研究,发现观光水体在雨停后6小时,浊度数值已经降到较小,说明石梁景区降雨对观光水体浊度影响主要是降雨时段内。通过调查与采样数据,该景区的观光影响性降雨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5mm/h,观光影响性降雨频率占全年约10%。建立了河流浊度与流域次降雨强度及降雨时间的对应关系模型:
Z=-0.027P2+2.944P+1.821T-11.567
五、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损益评价。
保水保土效益是水土保持损益评价的基础,通过天台县野外调查,对退耕还草与防火带建设产生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计算得到交通、建筑设施边坡土壤侵蚀每年约20000吨;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停车场边坡土壤侵蚀每年约50吨;退耕还草减少流失约2000吨;防火带增加了水土流失9500吨。农耕地与弃耕地土壤侵蚀存在极显著差异,弃耕地与农耕地相比,侵蚀模数减少67.6%。防火道的水土流失达到了剧烈侵蚀的等级,与森林地相比,侵蚀模数增加了94.0%。
六、天台县山地旅游地景观水土保持模式。
提出了旅游景区型模式、引景空间的农旅结合型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的自然生态模式、山地混合功能区的农业经济型模式。同时,要进行全域性水土流失环境的调控,进行分区、分级规划,进行分类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生态修复等措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