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关键期假设,敏感期,第二语言习得,语法词素
● 参考解析
关于儿童是以何种方式习得母语,以及此种方式对第二外语习得情况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充满争论的话题。尽管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迹象一直充满争议,但一个共同普遍的概念是儿童习得第二语言更加容易些,而年长的学习者鲜有达到流畅运用语言的水平。这个假设即是由“关键期”概念滋生而来。“关键期假设”由心理语言学家莱尼伯格(Lenneberg)在1967年提出,当时的研究仅针对母语习得。然而如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围绕着年龄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展开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解释了二语学习过程,表明了可能存在的关键期与第二语言习得状况之间的因果因素。它主要试图阐释儿童与成人由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习癖的明显不同,并从心理机制上同样予以说明。对于这些想法和假设所做出的研究,其结果皆不相同。有的证明青春期前的孩童习得语言更容易,有的证明年长的学习者更具有优势。然而还有的则更注重于探索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的存在与否。一些研究表明二语习得的某些方面可能受到了年龄的影响,然而其他方面仍保持相对独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于词汇习得能力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的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期假设也有大量的反例来否定它的存在。然而,却没有其他假设能更好地解释为何成熟的学生和脑损坏的病人在痊愈后重新学习语言时由于年长而更加困难的原因。
基于很难确定是否存在某一确定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以及关键期确切的起止时间,一些学者们发展了关键期假设理论,提出了语言习得“敏感期”假设。根据这一理论,许多语言技能在发展的某个阶段更容易,而有的语言技能,尽管不太容易,但要到语言关键期过后方能获得。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仅有一个关键期,关键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多个较佳的语言学习时期。语言的发展是连续的、综合的。西林格(Seliger)在1978年更提出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不同方面的习得会有其各自不同的关键期或敏感期之说。根据这种说法,语音习得的敏感期比语法习得的敏感期结束要早,因此成人不易达到本组语语音。
根据关键期相关的各种理论,本文从调查青少年及成人的语法词素的习得情况入手,来探讨在中国英语教学及习得过程中,是否存在语法词素习得敏感期,对于年轻学习者与成人习得方式的差异展开讨论,从而给教师五条针对年龄及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教学建议,即为:
1. 开发成人学习者的认知优势。
2. 运用可增强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
3. 根据母语来估定可能出现的问题。
4. 估定音素的功能负荷。
5. 根据熟练程度来估定教学重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