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试论虚拟学习社区的归属感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 归属感 学习共同体 虚拟学习社区的归属感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归属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归于或属于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包含社交欲和爱的需求两个方面,隶属于社会文化心理范畴,不易感知,却客观地存在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表现。
对群体归属感的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归纳为四点,分别为自我归属、群体中的定位、要实现的目标和行为规则。
如果归属感中的社交欲得不到满足,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比如对所学的课程存在疑问、无法独立完成平时作业、考试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等等,就会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学习者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时空的孤立状态,缺乏教师的直接关注和反馈或者得不到其他学习者的参照信息和互相帮助,就会产生烦躁感和厌学情绪。可能会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情况,抵制学习甚至辍学。
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让虚拟学习社区得到更好的应用呢?应该从虚拟学习社区建设失衡的方面来着手。即积极为学生营造社交性交往环节,培养个体的社区归属感。在虚拟学习建设过程中,分析学生的网络学习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登录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过程,在尽可能多的学习环节中体现归属感的特征,让归属感伴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把归属感外化为学生可以获得的细致的帮助与引导。本着以上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实现社区身份认同。
网络社区中身份认同缓慢,成员缺乏隶属群体的感觉。其原因在于匿名身份具有虚拟性,很难建立持久的信任。要求学生在使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学习之前实名注册,学习者注册后就会被以专业、班级自动组群。另外,在用户登录界面上呈现本班级所有同学的信息链接,并且显示其是否在线,方便了解同学信息并与之交流沟通,进而协作学习,这样可以加强学习者的群体观念,增强其归属感。
2、适应环境,增强信心。
学习者处在全新、陌生的环境中,会茫然无措,觉得恐慌,如果不加以适当引导,无疑不能对社区资源和服务充分利用。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熟悉虚拟学习社区功能设置、资源获取途径以及在线学习方法是有效的进行网络学习的前提。
3、技能先行,减少困难。
浏览资源,下载资料,在线作业,在线测试,给教师、同学发邮件,在BBS和留言簿发贴、回复,浏览同学留言等等。这些学习过程都需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否则寸步难行。因此,虚拟学习社区有必要设置技能培训的内容以降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困难。在学生登录社区后的每一个页面中都要有此项培训内容的链接,以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快速获得帮助。
4、遵守共同的规则和制度
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学生学习成果、评定学生能力水平会使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甚至会省略过程学习,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所以,为了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扎扎实实的完成学习中间环节,可以考虑实行成绩激励制度
部分学习环节程序化。规则的遵守必须依赖相关制度的约束和技术力量的强制。除了成绩激励制度,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将某些学习环节程序化,即学生必须满足上一步学习条件或达到某些要求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
5、尊重差异,按需分组
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归属于不同的学习小组,建立目的明确的社会性交往。
小组成员人数应该控制在5-7人,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5-7人的小组中,成员产生的归属感更强烈些。规模更大则成员的社会相交分散无法与其他人建立其持久有效的互动,可能会引起小组的进一步分化。而规模更小,则小组成员会对自己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念肯定值降低,会引起归属感下降。
6、协同学习,展现自我
成立网上学习小组之后,应促成在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关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小组内尽可能多的同学约定学习时间。由教师列出多个讨论主题,学习小组商议选择主题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发言纪录对个人加以评定。学科教师按照学科特点设置任务,学习小组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或承担不同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7、互相关爱,认可能力,促成进步
如果学生的努力可以得到教师的回应和认可,得到同学的尊重,那么学生会通过努力使进步持续发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就会得到提升。教师对学生在线作业的批阅,除了给出成绩,还应当给以肯定的评语。针对讨论主题学生所发的贴子,教师除了要及时应答,还应该表示出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感谢和表扬。在学习小组内部展开互相评价活动。
8、平等自由,乐意归属
虚拟学习社区应积极为学习者设置言论自由的环境,营造学术平等的氛围。打破教师的权威身份,鼓励学习者质疑权威,验证权威,鼓励自由创新。设置学术论坛,对于在论坛中提出独到见解的学习者予以成绩上的奖励来鼓励学生创新。设置专项论坛,并支持匿名发言功能的方式,并且使学生担任某些论坛的斑竹,使学习者畅所欲言,行使主人翁参与改造学习环境的权利。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