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五至七世纪高昌饮食文化研究

关键词:五至七世纪,高昌,饮食文化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高昌位于中西交通的要冲,与伊吾、鄯善并称为“西域之门户”。魏晋时期日益成为东西方使者、商贾、僧侣往来的必经之地,他们东来西往的同时也使东、西方各种饮食文化得以在此汇聚和交融,使得高昌地区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形态。
过去由于文献记载的贫乏,对于高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不甚了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吐鲁番文书的陆续出土,学术界对高昌的关注逐渐升温,大大推动了吐鲁番各个历史时期研究的进步,相继出现一批研究高昌的论著。但学者们的研究多关注于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于高昌饮食文化的著墨不多。
因此,本文主要对吐鲁番出土文书和考古报告中与饮食有关的资料进行梳理,试图通过对吐鲁番出土文书和考古发掘中大量饮食资料的进一步钩稽、爬梳和整理,结合传统史料中的饮食资料,力图从饮食原料,饮食器具、饮食品种,酒的酿造及饮用,饮食胡风等方面,系统讨论五至七世纪高昌地区饮食文化的诸多方面,从而揭示出高昌饮食文化的多元形态。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对其饮食文化多元化的原因与特点、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从饮食文化看各族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主要分六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笔者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五至七时期高昌饮食文化的资料状况、目前学术界研究现状、研究该问题的必要性和意义及笔者研究的创新之处。高昌饮食文化研究,既是敦煌学、吐鲁番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是吐鲁番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吐鲁番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二章主要对高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阐述。高昌饮食文化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吐鲁番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着农作物的类别,从而影响着当地的食物特色、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及食物的制作和烹调方法。与此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中西交通的要冲,高昌又是东西方文化的汇聚之地。这些因素都为高昌地区饮食原料的多样化及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主要从粮食作物、蔬菜瓜果及肉类诸方面对高昌地区的饮食原料进行了梳理。在任何一个饮食文化体系中,饮食原料都是其最基本的部分。高昌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粟、糜等,蔬菜瓜果有葱、韭、胡瓜、萝卜,葡萄、瓜、枣、梨等,肉类主要以羊、牛、马等为主,与龟兹、于阗等西域其他地区大致相同。正是这个较为完善的特产结构体系,为高昌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高昌王国政权能长期独立存在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第四章主要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及出土文书的相关记载,从粮食加工工具、炊具、餐具及酒具诸多方面对其饮食器具的使用状况进行梳理。高昌地区饮食器具种类繁多,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有碓、水磨等,炊具主要有灶、釜、陶罐、甑、陶平盘,铜盆,案等,餐具主要有碗、盆、豆、盘、钵等,酒具主要有陶杯、勺、壶、瓮等。饮食器具的演进与发展,对于饮食品种的增加、食品质量的提高、饮食习俗的变化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主要从汉食、僧食、胡食及酒的酿造、饮用等方面对高昌地区的饮食品种进行了探讨。在饮食文化中,食物品种最能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饮食风俗的特征。高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饮食品种的多元化的特点。不同民族、不同地位和不同身份的人群在食品的种类、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僧侣之间、贫富之间和胡汉之间不同的饮食清单。
第六章对高昌饮食文化多元化的原因和特点、饮食与族群边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影响高昌饮食文化多元的原因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民族构成及宗教诸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这种基于区域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饮食习俗上的差异。由于被人们赋予民族、宗教上的意义,而成为一般民众标识和辨别族际边界的最为普遍因素。然而,随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所谓的边界也在无形中发生变迁。
高昌地区的饮食文化,基本建基于本地区丰富自然资源和不同族群饮食文化交流互动、具有食物原料和烹饪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相关器皿的多样性。其饮食的多样性正是在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这种交流与互动,丰富了高昌人的饮食种类,使其饮食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从一方面来讲,它不仅反映了当时高昌地区的经济形态及社会分层,还揭示出高昌地区中原土著文化、游牧民族文化、中亚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共存。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