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邓小平政治哲学研究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哲学,政治价值,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摘  要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便确立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在邓小平看来,要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追求,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在政治价值层面上确立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具有哪些更为可取的价值;二是要在制度安排层面上确立社会主义的工具理性,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些价值,这是一体的两面。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境域出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进行了新的解说,阐明了社会主义自身所蕴含的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范畴,并且对这些价值内涵给予了全新的解读,由此构成了其政治哲学的价值维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出自身的政治价值理想,还在于它自身所包含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安排,通过这一制度,我们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自身所体现的政治价值得以实现,由此凸显出邓小平政治哲学的制度层面。也即,在邓小平那里,对社会主义的追寻,既是一种政治价值的切问,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设计。这样,社会主义就构成了邓小平政治哲学的两端:价值维度和制度层面,从而使政治哲学在对政治价值的切问和对政治制度的合理设计二者之间搭起桥梁,从根本上走出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价值“祛魅”与“返魅”的二重困境。
基于上述的问题意识,本文着力于对邓小平政治哲学进行体系化的研究和疏理。文章主要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两篇六章,共计21万余字。
第1章 导论部分:文章首先从开辟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疆域、审视并回应当前思想界中政治哲学的讨论热潮出发,阐发对邓小平政治哲学进行系统探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而在分析邓小平政治哲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政治哲学和邓小平政治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研究规范的探讨,疏理出邓小平政治哲学的具体研究内容:(1)从政治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学理视野去探究邓小平政治哲学的各种政治价值范畴。(2)对邓小平着眼于各种价值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政治实践进行疏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正文部分着力探讨的内容,也即:上篇政治价值论,下篇政治制度论。
上篇:围绕邓小平对政治价值的规范性理解展开研究。究其实质,邓小平乃是通过对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体现政治生活的深层本质的价值范畴的探究、并赋予其新的理论诠释来谋划自己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基于此,本篇在正文的前三章具体展开对邓小平政治哲学中社会正义、自由与平等、人民民主等基本范畴的探讨。
第2章:阐述邓小平的社会正义学说,这是邓小平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1)从马克思关于现实人的社会性的本质这一观点出发,邓小平在吸收和借鉴了毛泽东关于社会正义理念单向思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力于从个人——集体——国家的双向辩证关系方面考察,将政治社会中“现实的人”归之为社会正义理论论证的逻辑起点。(2)从“现实的人”出发,邓小平在理解“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正义原则,也即作为社会正义首要原则的应得原则、作为社会正义补充原则的需求原则和作为社会正义基本原则的平等原则。这三个原则共同构成邓小平正义原则的整体。(3)依据上述三个正义原则,邓小平对历史上的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现象展开了批判,并在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差别与过程相统一”这一科学解读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正义的目标诉求。
第3章:阐述邓小平的自由与平等学说,这是邓小平政治哲学的两个价值向度。(1)自由是邓小平政治哲学的纵向之维。在他看来,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度,就必须首先破除思想僵化这一最大的障碍,也即解放思想是通往自由之途。另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决非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到自由与“自由化”的差别所在,并在行动上展开对“自由化”的批判。通过这种正反两方面的分析,邓小平主张以发展来看待自由,将人民自由权利的最终实现归结到发展问题上。(2)社会平等是邓小平政治哲学的横向之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的基本理念,邓小平对社会平等也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将其理解为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上的现实性活动。基于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平等依然表现为一种主体间权利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实现有赖于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中。(3)邓小平政治哲学的经纬之交是自由和平等的汇合并结为一体。一方面,对平等的追求要以自由为基础;另一方面,自由的发展要受到平等的牵制。单纯的“平等至上”与单纯的“自由至上”都是有缺陷的,因此,任何将自由和平等推向极致的主张都是错误的。正是从对自由与平等优先性原则的批判出发,邓小平依据中国现实的国情和既往的经验教训,突破平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自由和平等的统一寻找到一条新的思路。
第4章:阐述邓小平的人民民主思想,这是邓小平政治哲学的价值旨归。(1)在对直接民主模式和间接民主模式及其各自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邓小平继承并确立了毛泽东所倡导的人民民主模式,认为人民民主模式实现了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贯通,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实现的民主模式。(2)在人民民主的内涵界定上,邓小平的人民民主可以看成是“基于自由和平等的自治”。一方面,人民民主的本质体现为“由民作主”,也即是自治;另一方面,人民民主对旧有势力的打碎决不意味着人民民主的实现就是人民与旧有统治势力关系的简单颠倒,是一种简单的“多数至上论”或“多数的暴政”,相反,民主的自治原则的最终根据是基于对自由的持守和对平等的看护。(3)从马克思主义民主的一般本性出发,邓小平展开了对“民主乌托邦”和“民主祛魅化”的批判,由此彰显了规范性与经验性的融贯这一人民民主的根本特征。
下篇:围绕邓小平对政治制度的规范性理解展开研究。邓小平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强调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依赖于完备的制度精神和良好的制度安排,只有制度所维护的政治价值才具有持久的意义,才能最终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完整地理解邓小平政治哲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其各种政治价值范畴的理解,还必须着力于对如何达成这些价值目标的社会秩序安排和具体的运作展开探讨,也即要展开对邓小平政治制度的关切与追问。基于此,本篇在论文的第5到第7章具体展开对邓小平政治制度这一价值载体、制度生成和制度评价三个方面内容的探讨。
第5章:主要探讨构成邓小平政治哲学价值载体的政治制度。(1)通过对制度及政治制度一般性含义的考察,剖析邓小平视域中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阐述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在邓小平的逻辑思维语境中,一方面,政治价值规定政治制度建构的目标方向;另一方面,政治制度又为政治价值的增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实现社会政治价值的根本保证。正是政治价值与政治制度的这种双向互动,构成邓小平政治制度建构的逻辑基础。(3)论及邓小平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从对人的需求的基本理解出发,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归之为抑恶原则与扬善原则。
第6章:探讨邓小平政治哲学的制度生成。在对政治哲学中关于制度生成的两种不同思维路径也即理性选择与自我演进展开分析的基础上,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制度生成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生成既是一个自我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在他那里,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被区分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具体的政治体制。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自我演进的必然结果,它构成中国社会政治的最高层次,具有内容的单一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是不能随意地进行人为改变。而社会主义具体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的具体实践领域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日常实施,具有形态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其本身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进行人为的设计,因而可以根据实际的社会需要在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框架范围内,改革现行制度的弊端,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并最终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样,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度本身自我演进的必然结果,而社会主义的具体政治体制则可以通过人的理性选择来设计建构,也正是这一思路为他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大刀阔斧的进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7章:主要探究邓小平政治制度评价的标准。如何在政治哲学的框架范围内对政治制度进行评价,这是邓小平政治哲学的主题之一。按其逻辑思维理解,在他那里,政治制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衡量秩序稳定事实的合利性维度、衡量权威来源的合法性维度以及衡量发展进步价值的合规律性维度,也即一种政治制度如果能从满足人民的基本利益需求出发,在保持政治有序的基础上,获得人民的同意,建立权威,并能凭借政治有序和自身的合法性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那它就是一种善(好)的制度。
结语:通过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和制度层面的理解放置在百年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加以考察,进而得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