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西晋,文风演变,“缘气入情”,“缘情绮靡”,“情坠玄理”
● 参考解析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晋文学研究摆脱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形式主义文学”价值判断和定位,朝着具体作家人格心态和整个世风研究深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西晋文学研究出现了多元化倾向。有从地域(地理)文化和家风学风等角度的研究,以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和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代表。还出现了从文人和文学集团角度的研究,以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和张爱波《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为代表。另外,也出现了从诗风的历史嬗变角度的研究,以王澧华《两晋诗风》为代表。日本和港台学者的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出现了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台湾学者梅家岭《汉魏六朝文学新论》等著作。这些研究多重视研究具体的作家的人格心态,忽视对西晋文学作理论的总结和把握,尤其对西晋文风演变关注不够。本文从学术史意识出发,对西晋文学进行科学的阶段划分,并揭示不同阶段的文风特征,考察不同文风的形成原因,绘制西晋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以加强对西晋文学风气的理论阐释。论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西晋文学研究述略》,简要勾勒从南朝至今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介绍本论文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缘气入情:跨越正始,祖述建安》,研究西晋泰始、太康时期的文学风气。西晋泰始、太康时期是西晋文风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泰始、太康时期在地域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风,即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文学风气,上承建安,追求清丽流靡的轻快文风,另外有以吴地为中心的典雅庄重的文学风气,这两种文学风气沿着各自的逻辑发展。随着太康末年,吴地文士陆机的入洛而汇流。总之,泰始、太康文学,跨越正始,祖述建安,“缘气入情。”第三章《缘情绮靡:文士汇聚,波澜壮阔》,研究元康、永康时期的文风演变。元康、永康时期为第二个阶段;晋惠帝元康时代,各地文士汇聚洛阳,文学创作波澜壮大,形成了“缘情绮靡”的文学风气。这也是西晋文学创作的繁荣辉煌时期。然而政治环境的恶化,文士的士操堕落,甚至文士陷入到险恶的政治漩涡之中,或为之丧命,或遁隐而去。第四章《情坠玄理:永嘉世乱,风流已沫》,研究永嘉时期的文学风气演变。永嘉时期为第三个阶段。永嘉文学中出现了“尚玄理”的倾向,风流已逝,情坠玄理之中。这成为东晋玄言文学的先声。中古文学也失去了再创辉煌的最佳机遇。通过对西晋三大历史时期文风演变的动态考察,论文揭示出了西晋文学风气、文学观念是沿着“缘气入情”到“缘情绮靡”再到“情坠玄理”的逻辑线索演进的。论文重视地域文风研究,考察了西晋太康时期洛阳文风和吴地文风,揭示了吴地文士陆机的文学观念给洛阳文学风气带来新的思想刺激。同时,论文重视对西晋诗文创作机制和创作空间的考察,揭示了西晋文学真正辉I煌繁荣的历史时期是在元康年间。纠正了以往研究侧重太康,轻视元康的偏见。也揭示了西晋文学艺术面貌,即西晋文学是“缘情绮靡”的文学。通过对西晋诗文创作机制的考察,我们发现西晋时代诗文往往是文士政治交往的手段,呈现出世俗交往性和功利性。诗文本身是为了加强世俗的人际交往的亲和,为了博得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进身之阶,这一切都是功利性的。西晋文学正是呈现了这样的矛盾,文士们既要流誉京华,不得不把诗文写得华美漂亮,这就无形中促发了文学审美性发展,又有最终之功利目的。可以说,我们传统的文学观不可能像西方文学观念一样,做不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无功利的审美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