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在信仰认同与族群身份之间——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天主教徒的身份认同探究

关键词:瑶族,天主教徒,信仰认同,族群身份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广西十万大山部分瑶民,在19世纪后半叶的特殊时期改信了外来的天主教。这个兼具“天主教徒”与“瑶族人”双重身份的人群对自己的身份如何认知,他们的信仰认同与族群身份之间关系如何?在复杂的历史情境和社会关系中,教友们的信仰认同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又会出现怎样的调整?信仰认同对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进行了探究,按以下章节展开阐述:
绪论部分,对中国农村天主教的实证研究和国内外“认同”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简要说明调查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第二章,依据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对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末天主教在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传播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巴黎外方传教会通过为处于边缘困苦境地的部分瑶族民众提供某种“庇护”的方式而使后者接纳了天主教信仰。而历经20世纪的动荡时局和解放后对宗教的严厉整肃后,“奉教人”成为瑶族天主教社区成员代代传承的“先赋性身份”。
第三章,阐述了瑶族教友在与外群体交往中凸显的两重身份边界:在教友与外教人,瑶族人与壮族人之间,存在着与身份相关的“自我判断和被他人判断”,认同是通过“排斥陌生人”来实现的。瑶族教友对与“教友”身份相关的规则有着具体的认知,而对“瑶族人”身份的确认则源于与族群身份相关的苦难记忆,天主教的植入淡化了其对族群身份内涵的认知。
第四章,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两套文化符号的对举和分析,描述“教友”与“瑶族人”两种身份之间的融合状态:在公共生活领域,教友们对“教友”身份的认同居于优势地位;在人生礼俗中,则明显体现出天主教礼仪依托于瑶族传统仪式体系实现的“置换重构”;而日常生活中隐蔽存在的“异端”行为又显露了瑶族传统信仰的遗留和“反渗”现象。
第五章,对身份认同中的“游移”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归纳。调查表明,其间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主流意识形态、物质性功利、家庭结构的变化、公共教育与宗教教育的竞争、性别地位的差异以及在价值意义追求上不同系统的调停作用。
最后归结:
第一,每一种身份都包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规则,当人同时兼具多重身份时,总会试图对其进行筛选、整合,这种整合即认同总是依据现有身份资源进行,是一个不断重新建构意义、生成规则的文化实践过程,此乃社群交往、文化循环中的关键环节。
第二,上述对身份认同静态的结构性梳理与动态的流变性分析表明,当地天主教瑶民在身份认同上实际遵循着“从优趋强”、“同构置换”和“边缘渗补”的原则。
第三,尽管受制于意识形态和实际物质功利,人们对信仰的选择认同仍体现了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思索和追求。这样的纯真追求正是人文性之所在。它并不因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而缺席。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