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苏轼,《周易》,处世哲学,文艺思想
● 参考解析
本文以苏轼与《周易》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历来一谈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时,评论者大都从佛、道思想去寻其根由。不可否认,释、道思想对苏轼解脱困境的确起过相当作用;但若说苏轼处困时的精神支柱仅仅来自释、道思想则有失偏颇。其实,苏轼在应对人生困境时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即《周易》哲学;而且,苏轼的文艺思想也深受《周易》哲学的启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的深入研究相当缺乏,本文正是鉴于此而作。
第一章绪论论述论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趋势、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关于苏轼与《周易》之间联系的研究相当薄弱,但《周易》对苏轼的处世态度及文艺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应该成为今后研究苏轼的重要关注点。
第二章论述苏轼重视《周易》的原因。宋代社会普遍形成研《易》治《易》的学术热潮;苏轼生长的四川自古以来就有治易的传统;苏轼自小就在父亲苏洵的指导下研读《周易》,而且,苏洵在临终前把他撰著《易传》的遗愿托付给了苏轼;另外,苏轼平生忧患连连,正需要《周易》这部指导人如何修德防患的人生教科书。
第三章论述《周易》在苏轼治学中的地位。对《周易》的研治贯穿苏轼的一生。在苏轼眼中,《周易》是一部可以解除忧患的智慧宝典,是圣人们借以传达宇宙、人生大道的哲学著作。苏轼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文艺见解时总是引用《周易》哲学来做立论根据。苏轼是抱着传承圣人大道的目的撰写他的《东坡易传》的。
第四章论述《周易》对苏轼处世哲学的影响。首先从《周易》的“变易”、“不易”等思想予以论述,《周易》认为世界是永不停息的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事物;这使苏轼遭遇困境时始终坚信他必有时来运转之日。《周易》还指出在万物变化的后面有其永恒不变的规律存在。这种观念给苏轼的启示是,外在行为方式可以有所改变,但内在的志操大节绝对不可移易。其次,从《周易》的“乾”德、“谦”德、“贞”观、“时”观、“阴阳”观等角度论述《周易》对苏轼处世智慧的启迪作用。《周易》认为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苏轼平生正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奋斗者。《周易》认为人只要始终奉守谦德,就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苏轼平生努力戒骄戒盈正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周易》强调只要持守贞正之道,就能度过险境,获得吉祥。这是苏轼处困时临危不惧的内心定石之一。《周易》认为一切行动都要与时偕行。苏轼也认识到处世必须具备审时度势、随时而动的智慧。《周易》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物质共同构成的,两者必须均衡和谐、相辅相成。这一规律使苏轼一方面领悟到人的性格也应该刚柔相济;另一方面透悟到君子与小人双方也应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
第五章论述作家的修养。苏轼在《周易》哲学的创作原则“立象以尽意”的启示下认为,作者要想创作出独步千古的文艺作品,关键在于要有超凡绝伦的识见、喷薄欲出的激情。《周易》认为本质决定外表,苏轼也体验到人品决定文品。《周易》强调盛德大业必须由学问中来,苏轼也认为精妙绝伦的作品必须以厚德积学为基础。
第六章论述文艺创作。《周易》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趋吉避凶,有益于世用。苏轼切实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创作观念。《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保持亨通、长久。苏轼认为文艺创作也只有不断地求新创变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周易》认为人若想与外物发生感应必须空虚其怀。苏轼也体验到,人只有在虚静的心境下,才能对外物有精微的感受。
第七章论述审美鉴赏。《周易》中已蕴含了追求韵外之致审美观的萌芽,苏轼对“韵”这一审美标准推崇备至。《周易》始终强调阴阳应相成相济,苏轼也认为中和之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周易》认为尽管宇宙万物各自的生命形式不同,但最终的归结点则是相同的。苏轼也认识到宇宙万物都具有各自的美姿,应持兼容并包的精神予以欣赏。《周易》还强调易道不是一般人就能彰明、推行的。苏轼也认识到文艺作品的被欣赏,必须有具备相当文艺修养的鉴赏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