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视觉表象,知觉眼动,表象眼动,呈现方式,理解程度
● 参考解析
“表象”(Imagery),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它产生于知觉信息被记忆获取的时候,是人们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视觉表象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当前认知心理学中应用和研究最多的一种表象形式。随着眼动技术的迅速发展,眼动研究已成为表象实证研究中除行为实验和脑成像实验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手段。近二十年来,视觉表象认知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集中点是对表象和知觉关系的研究,其中二者机能等价性问题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关注。眼动作为表象和知觉等内部认知过程的重要外显形式,对其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表象眼动和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等问题的探讨。众所周知,眼动对知觉形成起到了机能性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获得对视觉对象的整体知觉。而心理表象与知觉的关系甚为密切,在视觉表象建构过程中,人们会产生“用心理之眼看”的体验,那么眼睛与表象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共设计了三个实验,旨在发现视觉表象建构过程中眼动的规律与作用。前两个实验采用视觉通道呈现目标刺激的 “感知—干扰—表象”三阶段范式来诱发被试产生视觉表象,并记录在表象建构过程中的眼球运动情况。第三个实验则采用听觉通道呈现言语描述的单任务“空屏范式”来诱发被试产生视觉表象,并记录在表象建构过程中的眼球运动情况。
综合实验研究结果以及有关讨论,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无论是通过视觉通道呈现还是听觉言语诱发,视觉表象建构过程中均存在眼动现象。并且这种眼动行为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运动,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感知—干扰—表象”三阶段范式中表现出了与知觉阶段眼动轨迹相似的特性,而在单任务“空屏范式”中表现出了与言语描述场景相同的空间位置关系趋势。
2、眼动在表象建构中起到了机能性的作用。对表象眼动自由度的限制会对表象的清晰度以及表象质量造成功能性的影响,阻碍表象的建构。眼睛注视点固定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显著高于眼睛注视点自由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而固定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则显著小于自由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
3、眼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尤其表现在个体的感知经验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影响表象质量以及眼动行为,但这种影响还不足以达到功能性的程度。表象内容的理解水平越高,平均注视时间越短,平均眼跳距离越大。
4、表象是一种具有类图画性质的类比表征方式,并不与外部知觉刺激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不对表象范围加以控制的条件下,表象眼动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发生,而且眼动区域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比如压缩、拉伸、方向产生偏差和漂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