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高攀龙哲学思想研究

关键词:高攀龙 理即性 理即心 修悟并重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高攀龙生活在晚明时期,学术风气、社会风气在王学末流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空谈心性,道德意识淡漠的局面,高攀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起他的学术体系——推崇程朱,吸收陆王,对理学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他不仅仅高举程朱,并且为了适应现实情况的要求,对程朱有所改造和发展,并且能够消化吸收王学的一些内容,对性善很重视。所以研究高攀龙的哲学思想能够让我们超越程朱、陆王的两分视野,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到二者的融合与新建构,对我们研究中国哲学是一种视野上的开拓。对高攀龙思想的把握过程也能够让我们同时了解晚明当时的学术状况,看到众多学人对学术以及社会的责任心。本文通过对高攀龙哲学思想的研究发现其对理的新发展,心、性、理一体的新型概念结构,以及修悟并重的工夫论,试图对他的学说有一个较为准确全面的把握。
高攀龙的学术特色是宗程朱,吸收陆王。在对程朱的继承和发展上,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天理观念的建构。天理是程朱的核心观念,在他们的学说中,天理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绝对形上观念。对于高攀龙来说他也很重视理的观念,认为它能对心和性起到规范作用,但是理本身在高攀龙思想体系中,却不再是独立的绝对形上本体,而是“天然自有之理”,形上性比程朱要弱;第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观念结构——心、性、理一体。程朱主张“性即理”,陆王主张“心即理”,高攀龙提倡的是“理即性”、“理即心”。“理即性”的提出表现出高攀龙对性的重视,性从理来的至善得到了肯定,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性与理实现了合一。“理即心”反映了高攀龙强调向外穷理和向内明心两方面的工夫,不是完全依靠心的作用,它的意义在于能够避免陆王心学以心为理会带来放纵学风和诱发不良的社会风气。理与心的合一也有赖于两种工夫的配合。在对陆王的吸收上,表现为高攀龙的工夫论既注重修也不排斥悟,对悟很重视。但高攀龙的悟不完全等同于王学末流所讲的悟,有两点不同:第一,高攀龙讲对人伦物理的直觉把握,王学末流则追求光影般的“炯炯本体”;第二,高攀龙的悟是结合了明善诚身的修的工夫,具体说来就是“格物知本”和“明善”、“复性”工夫,是有明确伦理方向的悟,而非王学末流单单通过心悟来追求心体虚寂的空无境界。高攀龙“格物知本”的工夫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格一草一木之理”,还主张“静中格物”,与前人所讲的格物不同。“明善”和“复性”的工夫体现出高攀龙对善的重视,对于纠正社会风气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以下层次来进行讨论:第2章介绍高攀龙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第3章讨论对理的新建构即“天然自有之理”,再讨论“理即性”和“理即心”这样的一体结构。第4章是修悟并重的工夫论,包括:“穷参妙悟” ,“格物知本”,“明善”、“复性”等三节。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