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萧红,生命之在,裸露,诗意
● 参考解析
本论文从萧红的文学创作及其作品出发,以萧红文本作为审视对象,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文本对浑朴的生命之在的诗意呈现及作者在理性观照下对生命之在的悲悯和神往,即采用回归文本的方法探寻作品“材料”和“结构”的特点和意义,目的在于揭示萧红文本能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本论文分上下两篇紧扣生命之在的诗意裸露对萧红文本进行阐释。上篇分生命样态的呈现和生命价值的叩问两部分对生命之在的浑然裸露逐层深入地加以论述。下篇分独特的构思、多样的抒情和诗化的表达三部分对生命之在的诗意书写加以翔实的论证。
上篇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从动植物世界、孩童世界、女性世界、男性世界四个方面展现萧红文本呈现的生命样态。萧红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她笔下,动植物也体验着生命律动的欢乐和命运无常的无奈。萧红笔下的孩童世界是纯本真的孩童生命样态,对艰苦粗粝中孩童欢乐世界的尽情描绘反映了萧红对成人世界的失望和潜意识中希望永远长不大的心理。没有女性的苦难,就没有萧红,萧红对普通农妇的日常生活片断以及人人都必须经历的生老病死的描绘使生命的荒凉得以赤裸的展现。同时,身为女性,一生坎坷的萧红也把她深广的忧思和悲悯投向男性世界。第二部分在分析萧红普泛的生命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命的自在状态、自为状态、自觉状态和自由状态四个方面剖析萧红笔下人物的生命价值,从而阐释了面对呼兰河人麻木、愚昧、不前瞻也不后顾的自在状态和残忍、自私、奸滑的自为生存状态时,萧红体悟到的生命本体的虚无与痛苦,以及在对觉醒者艰难寂寞的自觉生存状态和孩童天真烂漫的自由生存状态的频频反顾中体现的萧红面对生命之在的大悲悯和对生命之根——精神家园的永恒追求。
下篇则聚焦于文本对生命之在的裸露方式,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分别从生活化的日常题材和模糊时间的空间结构两方面对萧红作品的题材和结构加以分析,从而揭示出从劳作、吃饭、休息这些人人习以为常的平常事写起正是萧红文本震撼人心的原因。而空间的共时性和时间的模糊性则使文本穿越一时的生死而直指永恒的生死,从而成为人类应如何活着的永久叩问。第二部分从写实抒情、造境抒情和反讽抒情三方面探讨萧红作品的强烈抒情性。萧红善于在细小琐碎事件的描述中笔含情汁,从而不动声色地牵动读者为其作品中的人事喜乐愁苦。萧红还善于通过景物、风俗的描写及反复、不合文法的句子的运用渲染氛围抒情。而前后对照式、自我展露式、人物自嘲式和叙述人语式等多种反讽手法的运用则使萧红文本世界充满了悲凉的格调,从而强化了作者无处可返欲罢不能的生存困顿的悲凉感。第三部分则从稚拙美、绘画美和音乐美三方面探讨了萧红文本在裸露生命时所呈现的诗化特点。萧红语言的稚拙美主要体现在其儿童感知角度、儿童语言、口语及不规则语言的运用上。绘画美在萧红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叙述的跳跃、景物的描绘、人物和细节的刻画、色彩及比喻拟人的运用上。而萧红作品的音乐美则是从乐音、语音和句法三方面表现出来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