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政治秩序、构建
● 参考解析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的社会,社会信任主要是建立在熟人关系网络之上的,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当然,“熟人社会”这个概念并不具有社会形态的含义,它只是形象地阐明了中国社会“重人情,重伦理,重道德”的政治文化特点。本文借助这一概念,旨在论述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政治秩序构建的影响。本文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交往是以“差序格局”方式进行的,相应地政治制度的设计都是以“家国一体”为基本准则。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利益代替了情感,成为影响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相应地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用契约或者规则来规范。同时,文章还探讨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两种政治秩序模式:宪政型和民主型。本文关心的焦点问题是:怎样把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成分和现代政治文明结合起来,怎样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从而构建一种合理、井然的政治秩序模式。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五个部分,内容与逻辑如下:
第一部分:熟人社会基本观点概述。本部分对有关熟人社会这个概念的相关研究做了论述,介绍了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简述了历史上很多学者对中国社会基本特点的看法;还介绍了西方社会资本理论的观点,着重指出了其与熟人社会观点的相通之处。这部分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第二部分:熟人社会的传统定位。这部分主要分析了传统熟人社会形成的基础,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地域四个方面说明;同时本部分重点论述了这种熟人社会文化对传统政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一种伦理政治,情大于法的特点。
第三部分:熟人社会的现代特征。这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部分首先讨论了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的原因:传统思想的惯性;政治制度设计的缺失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人口的频繁流动,加之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现代的熟人社会已经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因此,人际关系也就有了新的趋向:利益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维度;姻缘和拟亲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中;“杀熟”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传统熟人社会所维持的秩序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式,构建一种新的政治秩序。
第四部分:熟人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本部分首先论述了政治秩序的基本概念,继而主要说明当前政治秩序失范的具体表现为:“潜规则”横行;公共政治生活无序;弱势群体地位进一步弱化。
第五部分:熟人社会中政治秩序建构的趋向分析。这是本文所要得出的结论。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人际关系的两种模式:契约和和谐;从而相应地政治秩序也有两种类型:宪政型和民主型。由于中国社会“重伦理,重人情”的特点,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契约或制度来规范,应该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模式;从而在政治秩序的构建上,就应当舍去以“工具理性”为主要特点的宪政型政治秩序,着重培育全民都能受益的民主型政治秩序。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文将“熟人社会”这个原本属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概念,置于传统中国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运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并着重指出这种文化心里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政治秩序的影响和冲击。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研究视角相对宽广,思考空间更大。(2)在论述政治秩序的构建目标上,文章充分考虑到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点,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社会的契约模式,而是从国情出发,提出用“和谐”理念代替“契约”,尝试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的政治秩序道路。
在“熟人社会”的背景下研究政治秩序的建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宏大的课题。由于笔者的学力所限,论文的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得到各位师长和学界前辈的批评和帮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